金融深化對區域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高鋒
[摘要]: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大環境下,本文根據動態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通過構建VAR模型,對1992年到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深化和區域貿易增長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平穩性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脈衝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深化水平和區域貿易增長存在長期的影響關係,金融深化不僅能夠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貿易起到促進作用,而且作用時間長遠持久。因此,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深化的發展,構建完善的金融支持體係,對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貿易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 金融深化 區域貿易 方差分解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是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開放,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由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沿線城市多處於內陸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貿易往來並不活躍,區域貿易的發展明顯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的要求,成為製約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嚴重阻礙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和發展。本文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深化水平和區域貿易的關係進行了詳細的實證研究,發現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深化水平對區域貿易促進作用明顯,而且作用時間持久長遠,提出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發展水平,構建完善的金融支持體係,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貿易的繁榮發展。
一、相關研究綜述
關於金融深化和貿易增長之間研究,國內外學者從各種角度出發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究。在麥金農和肖(1973)的理論中,重點鼓勵金融自由化,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企業發展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的擴大又傳導到促進對外貿易的增長。在這一點上,這一理論也意味著金融深化和發展對國際貿易的間接影響。Kletzer和Bardhan(1987)就信貸市場不完全如何影響國家問分工和貿易模式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一國的比較優勢受金融製度影響,金融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在生產外部融資需求高的製成品部門具有比較優勢。Beck(2001)以企業外部融資為切入點,重點構建了一個探析金融發展和對外貿易關係的定量模型,並利用截麵數據和麵板數據兩種方法對世界上65個國家的30年製造業出口數據進行分析和驗證。他研究的結論表明,製造業更需要外源融資,進而從微觀層麵上證明了金融發展深化水平影響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和國際貿易的演化水平。Riyanto(2002)和Ontarian(2004)分別從企業和行業角度對外源融資與貿易的關係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了金融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從實證的角度出發,David Creenberg(2003)驗證了金融對出口有正的促進作用。國內方麵,學者們也做了許多關於國際貿易和金融深化關係的研究。孫兆斌(2004)認為,金融在資本積累和配置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陳建國、楊濤(2005)對1992-1999年間中國金融深化水平對出口結構升級的促進效應做了初步的實證分析。齊俊妍(2005)回顧了相關文獻,在金融發展理論的基礎上考慮H - O框架,結論表明金融發展可以提高資本的效率,促進技術進步,從而帶動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沈能(2006)以1980-2003年數據為分析樣本,采用分解檢驗和協整分析方法,就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因果關係進行實證檢驗。嚴寶玉(2006)以北京為研究對象,試圖揭示中國對外貿易和金融機構貸款、經濟增長的數量關係,研究表明在中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貸款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陽佳餘(2007)以1990年-2003年我國30個省份的麵板數據為分析對象,檢驗金融發展水平是否是形成貿易比較優勢的重要原因,實證結果表明,金融效率指數比金融發展規模指數能更好地解釋地區貿易結構的變化特征。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還沒有發現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角度出發,結合西北內陸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經濟帶金融深化和區域貿易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的文獻。那麼坐落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西北內陸省區,其金融深化到底能否促進該區域的貿易複興呢其推動作用的力度和持久性又如何呢為解答這些問題,本文利用計量經濟學相關理論和模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深化和區域貿易的關係進行了實證分析,這對於促進西北內陸地區的區域貿易發展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數據選擇與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研究中所界定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既考慮了絲綢之路的曆史發展背景,同時又借鑒了《聯合國絲綢之路投資指南》(2009)的定義,其中中國境內的區域包括中國西北地區的5個省區(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和青海)。中亞國家選擇了絲綢之路上主要的5個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研究中采用年度數據,考慮到中亞5國於1992年才成立,因此樣本的時間區間為1992年到2013年。國際上通用的金融深化程度指標—金融相關率(FIR),即金融資產與GDP的比率。由於西北內陸五個省份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落後,直接融資水平低下,因此本文中采用地區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之和作為金融資產。區域貿易發展指標用中國與中亞五國進出口貿易總額TF來表示,並根據各年度的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彙率進行了換算,最後以1992年為基期進行了價格指數縮減。為了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給貿易總額TF取對數記為LNTF。變量相應的一階差分序列記為DLNTF和DFIR。研究中所提到的存貸款餘額和GDP,其數值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5個省區的數據合成。所有數據來源於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鑒》,部分年份的缺失數據通過各省統計年鑒計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