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具結構不合理。對於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來說,其交易工具的層次一般包括三個層次:基礎工具,主要包括普通股票和各種債券等;衍生工具,主要包括遠期合約、期貨合約、期權合約、貨幣和利率、彙率的掉期和互換等;組合工具,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投資基金。
(3)價格結構不合理。我國金融市場價格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金融產品(工具)的定價不合理、同類金融產品(工具)的比價不合理以及不同類金融產品(工具)的聯動結構不合理等。金融市場不僅僅是融資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其交易和定價功能。
(二)從動態角度看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結構變遷上的被動適應性。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狀態帶有人為設計的痕跡,其結構的形成不是各個子市場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變化的內在需求而進行的變遷,更多情況下是金融市場為配合政府的快速籌集資金意圖。
2.結構升級上的低層次性。金融市場結構的高級化既是金融市場結構演進的客觀需求,也是金融市場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重要目標之一。金融市場結構的高級化直接表現為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基礎上的金融市場結構的提高。
3.結構創新上的外生性。創新是金融市場結構優化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創新具有外生性的特點,即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來自金融市場的內在要求,而是由市場外部因素—政府強製推動的。
三、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偏重硬件建設,忽視觀念的樹立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健全與完善
在金融市場發展建設上,世界發達國家己經有了300多年的曆史,而我國隻有近30年的曆史。我國金融市場起步較晚、水平落後,因而在思想觀念上天然的具有一種比學趕超的衝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確立的過程中,常常比較注重金融市場的硬件建設,而忽視比硬件建設更為重要的市場觀念、市場意識、市場行為、市場規則和市場環境的宣傳和教育,特別是忽視了金融市場賴於運行的基礎設施建設。
(二)偏重數量擴張,忽視金融市場整體功能的發揮與協調
在金融市場發展內涵上,我國傳統上固有的比學趕超思想必然使金融市場的數量建設作為第一要務,因而在發展金融市場上隻是重視市場參與者數量、金融機構數量、金融產品數量、交易場所數量以及市場交易規模等,而忽視了金融市場基本功能的發揮和不同金融子市場之間的功能協調。
(三)偏重局部利益,忽視金融市場全局利益的平衡與兼顧
在金融市場發展布局上,我國金融市場的空間結構突出為東部沿海地區與內地中西部地區、城鄉之間、所有製結構之間、中小金融結構與大金融結構之間、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以及中資民間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劉豔清.基於貝葉斯統計的金融市場若幹風險測度分析[D].遼寧大學,2013.
[2]汪麗麗.非正式金融法律規製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
[3]許丹丹.中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