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研究
經濟研究
作者:王小麗
[摘要]:縣域經濟是從我國特殊行政區劃的角度提出的區域經濟學概念,縣域經濟與小城發展、三農建設密切聯係在一起,在市場化的轉型時期,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既構成我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約束,也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潛力。然而,當前我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並不樂觀,借助於現有的理論成果,從欠發達縣域的內涵出發,進一步探討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關鍵詞]:欠發達 縣域 金融支持
一、欠發達縣域的內涵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麵對欠發達縣域進行闡述:第一,欠發達縣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範疇。在經濟成長的不同曆史階段,測度欠發達縣域的指標體係和人們價值判斷標準不同,欠發達縣域的內涵存在不一致性。第二,欠發達縣域與貧困地域不完全等同。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等貧窮現象的總稱,但首先是指經濟範疇的貧困,即物質生活貧困,可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貧困線)。而能夠納入欠發達縣域範圍之內的地區應該是通過一定條件的投入(如交通、水利、通訊建設等),能夠有效改善自然生態條件,能夠培育和壯大自我發展,協調發展的自主能力的地區。與欠發達相比,貧困更具有絕對性。第三,發達與欠發達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了與欠發達的比較,也就不會產生發達的概念。無論發達還是欠發達經濟都處於發展之中。
二、當前欠發達地區經濟運行特征
1、社會體係和經濟體係開放度差。在觀念上,安於現狀,不求進取;求穩怕變,不敢創新;有嚴重的依賴思想。在政策上,政府幹預經濟較多,效率低下。另外很多欠發達縣域仍然存在一些地方保護主義,在企業投資、人才招聘方麵開放程度差,存在無形的阻礙。這不利於資金和人才的進入。由於整體教育水平不高,當地人們在對外部交流時,不能轉換交流方式,使得交流困難,不能產生相互的信任。
2、市場化主體支撐薄弱。縣域的市場主體重要是鄉鎮企業或是中小民營企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很少,而中小企業缺乏足夠利益空間和發展空間,難以迅速壯大,發展後勁不足,市場體係支撐力明顯不足。市場體係支撐力不足是欠發達地區市場體係不完備、市場配置功能軟弱根本原因,也是縣域經濟行政依賴性太大、自主性不夠、活力不足根源所在。這也導致政府經常幹預企業的運營。
3、在宏觀區域經濟結構中表現出明顯從屬性。欠發達地區由於自身體係和基礎缺陷、資本導向力和聚集力不足、產業配套和市場配置能力薄弱,在全國宏觀區域經濟結構中處於比較被動地位,其戰略方向和戰略目標不能單純地按照自身區域特點來確定,很大程度上要服從於發達地區經濟走勢和戰略方向,具有明顯戰略從屬性。這種結構性困境也是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大挑戰。
三、重構縣域金融體係,支持縣域經融發展
1、強化國有商業性金融縣域服務功能。國家可以為縣域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機構製定具體服務職責,要求按其存款來源一定比例履行其服務縣域經濟的職能,明確規定縣域地區銀行機構在城鄉的資金信貸比例,以此來緩解縣域資金大量外流的問題,強化國有商業性金融的縣域服務功能。借助國家對縣域經濟大力支持的發展良機,為其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創造有利條件,將信貸資金投向縣域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優化信貸投向結構,提升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強化縣域金融創新,加大對縣域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試行貸款承諾的授信方式,有效減少銀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督,開創縣域地區銀企合作的良性循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