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較優勢理論與新形勢下中國外貿策略探究(1 / 2)

比較優勢理論與新形勢下中國外貿策略探究

經濟研究

作者:丁丹丹

[摘要]:比較優勢理論在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作為世界性的貿易大國,憑借國內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等優勢,生產並出口大量產品。但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削弱。首先簡述比較優勢的相關理論,然後分析目前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擁有的比較優勢和劣勢,最後探討了新形勢下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比較優勢 對外貿易 發展策略

一、引言

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與發達國家相比勞動力價格較低,因而在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加工製造業中具有比較優勢,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的製造大國。但中國在加工製造環節中所得利潤甚微;另外,由於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價格的上升,一些外來加工製造業紛紛撤離中國,尋找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國家去投資建廠。在這一形勢下,中國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這些變化。

二、比較優勢的相關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李嘉圖在斯密的絕對優勢基礎上提出的,它認為各國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是各國貿易產生的基礎,主張各國應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一理論為在任何產品上都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開展對外貿易提供了理論依據,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範圍,是對絕對優勢理論的完善,但它隻引入了勞動這一個生產要素,這與現實不符。

除了勞動之外,赫克歇爾和俄林將資本引入了生產要素之中,認為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各國在使用其豐裕要素的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然後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各國應生產並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就是著名的H-O定理。雖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比較優勢理論,回答的是比較優勢從何而來這一問題。

此後,比較優勢理論在眾多學者們的努力下日臻完善,他們從規模經濟、技術差異、專業化和分工等更多角度全麵的解析了比較優勢。

三、中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劣勢分析

近年來,沿海地區的一些行業出現了“用工荒”和“用工難”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的趨向。隨著中國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工資的提高,培育勞動力費用的增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削弱是不可避免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在勞動力上仍具有顯著的優勢;另外,中國雖然國土遼闊,自然資源總量大,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比較低,加之近年來,對資源的大量開發、使用、和出口,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人均資源短缺的狀況;此外,現階段中國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加速資本積累,所以中國在技術和資本優勢上有著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