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交原因
當國民黨政權在軍事上全麵潰敗,在經濟上全麵崩潰的時候,蔣介石把挽救敗局的最後希望寄托在美國的援助上。1948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援華法案》,決定向國民黨政府提供總數為4.83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但是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博士親眼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失敗,他認為中國的問題不是給幾個錢就能解決的,關鍵是國民黨必須革除腐敗,實行民主改革。但蔣介石並沒有實行改革,堅持一黨專政和一人獨裁的原則,使美國朝野都對他失去了信心。美國政府決定不再支持蔣介石,要他下台。失去了美援的國民黨政權,很快就無法支持其內戰所需的龐大開支,必然導致經濟崩潰。
五、社會心理原因
抗日戰爭的勝利改變了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國共之外第三種力量的上升,反映了中國社會內部,處於國共之間的中間派知識分子的覺醒。當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國社會麵臨著新的曆史選擇,是和平還是戰爭,國共兩個實力黨派訴諸於武力解決,中間派知識分子對國家時局社會心態方麵的反應極為強烈。迫於壓力,國民黨當局不得不舉行重慶談判。但是,重慶談判結束之後,社會各界所期待的和平局麵並未出現,相反,國民黨一意孤行,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內戰。蔣介石國民政府無視世界民主潮流的大勢所趨,忽視代表民主力量的民主黨派,繼續專製地對其采取壓製、鎮壓的政策,激化民主力量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擴大了廣大人民對政府的離心傾向,極大地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認同心理。
隨著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節節失敗,廣大人民對於國民黨的正統地位的認同在心理上發生了轉變。在物價飛漲、經濟崩潰、百業蕭條、人民生活惡化的情形下,廣大人民群眾已不滿於國民黨的統治,並起來反抗。民國三十六年,以上海為開端,全國40多個城市發生了搶米風潮。全國400多個縣的50多萬農民發動了起義鬥爭。城市中工人、學生不斷抗議。到處都有要和平、要自由、反內戰、反饑餓的強烈呼聲,國民黨的統治已從根本上動搖。
六、結論
總而言之,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造成嚴重的財政赤字,導致通貨膨脹惡性循環,國民經濟無法運行。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民族工商業大批破產,農業凋敝。加之國民黨政府在政治上的腐敗,日益失去民心,嚴重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使1949年國民經濟走向崩潰。參考文獻:
[1]孟英.蔣介石集團在大陸潰敗的經濟原因淺析[J].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0,3(1).
[2]資耀華.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M].中華書局,1960.49.
[3]汪朝光.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皮純協.中外監察製度簡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36.
[5]孔經緯.中國近百年經濟史綱[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杜,1980.
[6]許滌新.中國國民經濟的變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7]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第6卷).中華書局,198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