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激勵機製研究
高教研究
作者:張燕
[摘要]:近年來,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和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我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激勵機製現狀入手,發現現有激勵機製的不足,從激勵的標準、水平、對象、形式以及宣傳範圍等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校 挑戰杯 競賽 激勵機製
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競賽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體現學術創新能力、科研學術水平和高校學術培養質量的重要舞台。在中國高校發展的越來越好的科技創新活動中,“挑戰杯”一直在高校中占據大頭,“挑戰杯”致力於引導和激勵高校學生實事求是、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質,並在此基礎上促進高校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發現和培養一批在學術科技上有作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然而, “挑戰杯”競賽是一項係統工程, 需要學校教務處、參賽學生、指導教師、學院等多方的協調配合、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 形成良好的激勵機製是至關重要的。
一、我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激勵機製現狀
目前“挑戰杯”競賽激勵機製主要分為三個方麵:參賽學生激勵機製、指導教師激勵機製、二級學院激勵機製。
1.參賽學生激勵機製
高校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不僅要求參賽學生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而且要求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 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合理的激勵機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鼓勵他們脫穎而出。高校目前對參賽學生的激勵主要包含四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對國家級、省級、校級“挑戰杯”競賽中獲獎的同學給予一次性獎學金,以物質的形式激勵學生;第二種形式是允許在“挑戰杯”競賽中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重新選擇專業,實施因材施教培養模式, 這一政策可以激勵高考錄取專業與自己誌趣不符的學生積極參與“挑戰杯”競賽, 一方麵培養自己的興趣特長, 一方麵有機會重新選擇專業; 第三種形式是用人單位方麵優先錄用“挑戰杯”競賽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第四種形式是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基礎上,參加“挑戰杯”競賽獲得一定等級獎項以上的學生可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適用於畢業後計劃在高校或科研機構繼續深造的學生。
2.指導教師激勵機製
“挑戰杯”競賽對靈活性、創新性要求較高,在參賽隊伍的選拔與培訓過程中,指導教師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必須對相關領域的知識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有效的激勵機製有利於教師更好地指導參賽學生。目前高校“挑戰杯”競賽指導教師的激勵機製主要包括兩方麵: 一是保健因素, 包括指導教師工作條件的配備和工作量的認定,主要是競賽方麵人力、物力、財力等外部環境的配備與改善以及教師對於競賽培訓的工作量的正常認定; 二是激勵因素, 即學科競賽獎勵辦法。雙因素理論指出, 真正的激勵因素是在上述基礎上形成的獎勵製度和工作上的成就感。指導教師的激勵因素是從兩方麵進行探討的:一方麵, 職稱評聘是高校教師的生命線, 要真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就要把教師所從事的事業與職稱評聘直接掛鉤。如果學生參加“挑戰杯”競賽獲獎, 其指導教師可以獲得相應職稱評聘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輔以適當的物質獎勵。這類與激勵因素相關的政策具有非常好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麵, 各類教學獎也是對教師工作業績的充分肯定,把學科競賽成果作為申報教學獎的選擇條件之一, 可以充分激勵指導教師。
3.二級學院激勵機製
高校要想保證競賽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取得良好的競賽成果,就必須重視與參賽學生和指導老師直接相關的二級學院的激勵機製,大部分高校利用高校教學評估工作和二級學院綜合考核的杠杆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高校教學工作評估通過對學院教學工作的全麵評價, 獎勵優秀單位, 督促後進單位, 從而達到以評促建, 以評促改的目的, 此項評估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揮棒。凡是學生參加“挑戰杯”競賽獲獎,則在評估方案對應的評估指標中分別為學科所在學院和學生所在學院加分,不同獲獎等級所加分值不同,其結果可直接影響學校對該學院教學工作的評定等級。這樣, 運用教學評估工作的杠杆作用可以穩定地調動“挑戰杯”申請課題所在學院和學生所在學院的積極性, 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二級學院綜合考核是對學院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麵的全方位考核, 通過實施獎勵與處罰措施引導二級學院積極完成管理目標, 以此增強辦學活力,在綜合考核評價體係中設立“挑戰杯”競賽考核指標, 使得學科競賽的獲獎情況直接影響學院綜合考核評分結果, 同樣,綜合考核工作的杠杆作用也可以對學院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