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
高教研究
作者:姚婕 張敏
[摘要]:近年來,在注重人文關懷、強調人全麵發展的形勢下,人本教育思想逐漸成為教育活動的一種理念。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更應注重培養師愛品質,實施愛的教育。從人本教育思想角度出發,概述師愛的內涵與特征,闡述師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現與作用,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師愛品質的培養與形成途徑,從而有效地促進人本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中的貫徹實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師愛 人本教育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運用
當代青年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之隊”,因而其教育成才問題備受關注。而近年來,將強調注重人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自身需求、重視人的全麵發展的人本教育思想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現代化和人性化的必然趨勢。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學生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保障人本教育思想在教育主體中的貫徹實施。
2014年9月,習總書記在第3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提出了好老師的“四標準”,強調隻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關愛學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可見,教師所應具有的師愛品質,強調對學生實施愛的教育,便是彰顯教育人性化、情感化的人本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中的有效體現與運用。
一、師愛的內涵與特征
1、師愛的內涵
愛作為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它是喜歡某人或某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積極情感,是人們對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種普遍關懷的思想情操及相應行為,其中思想情操是內蘊,實踐行為是外顯,具體表現為理解、關心、體貼、嗬護、幫助、給予、寬容、責任等。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中闡述到:愛是給予和奉獻,而不是接受。這一觀念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在教育領域的愛是師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的師愛當作教育主體最基本的道德。孔子曾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魯迅先生也曾強調“教育根植於愛”。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一個像醫生一樣需要很多熱忱和愛心的職業,教師關愛學生便是教育成功的奧秘所在。可見,師愛對教育主體來說,不僅是職業需要,而且是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高尚職業道德品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為築夢人,必須注重培養師愛品質,以博大的胸懷、滿腔的愛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促進學生的全麵健康發展。
師愛就是指教師要愛學生,可以理解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愛、理解、信任和期望。在本質上,師愛是一種理智的、崇高的、無條件的愛,它與父母之愛、朋友之愛、男女之愛等有著本質的區別。
2、師愛的特征
師愛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
一是廣泛性。師愛的廣泛性是指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在教育過程中要時時處處表現出教育主體的公正。這就要求教師具體做到:不以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優劣、學生表現好壞而厚此薄彼,而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不僅要關愛一般學生,更要對“問題學生”、“特殊學生”傾注更多發自內心的關愛,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二是原則性。高校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曆史重任,需要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規定的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師愛是一種有明確教育目的的愛,即為了把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愛。這種師愛既有母愛的慈祥,又有父愛的嚴厲,但它卻因還包含著國家和社會對高校學生的關愛與期望而又高於二者。因此,教師在關愛學生時需要按照國家規定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體現了師愛的原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