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鑒法製理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1 / 2)

借鑒法製理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高教研究

作者:楊珍

[摘要]:當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以傳統道德教育為主體,法治教育隻隸屬於其中一小部分,停留在法律知識層麵上,導致現代大學生法治精神普遍缺失,難以適應“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需求。著重探討以法治促德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與時俱進,達到培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需人才,推動法治國家建設發展。

[關鍵詞]:法治德育 法治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主體

一、當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麵臨的衝擊

1.互聯網參差不齊的多元文化衝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信息化時代各媒體、媒介,借助開放的網絡平台不斷拓展自己的空間與市場,各種文化相互交織,從先進到落後、從健康到腐朽、從積極到消極,價值觀念在這一平台上碰撞激烈,色情暴力、冒險刺激,極具感官性的電影圖片,極易影響現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而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已然通過餐飲、音樂、電影等文化媒介,融入了現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與價值取向,對90後一代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對00後一代的影響更是有增無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麵臨嚴峻挑戰。

2.社會上呈現的多種非主流思想衝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

大學生希望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的人數正成逐年減少之勢,幻想一夜暴富、穿越、偶遇的卻逐年上升,為了“上位”不惜放棄自己的人格尊嚴的也不在少數。對物質、金錢、名利的追逐幾近饑渴,對傳統道德文化的渴望幾近遺忘,單純強調以“德”為主體的自律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價值引導與正麵教育引領的主導地位麵臨嚴峻挑戰。

3.教學形式不夠豐富、安排不夠合理、內容不夠完善衝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麵對信息時代出現的多種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麵臨諸多不足。一是教學形式不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傳統的課堂知識灌輸、單純的條理講解、學期成績的優劣為主,缺乏創造創新。二是教學安排不夠合理,從課時上來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一般隻有24個學時左右,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理論內容,更無法真正固化並用於指導實踐。三是教學內容不夠完善,對於法和德,沒有理清“法”是“德”之基的關係;對於權與責,隻是著重強調應當履行的義務,卻難有將應當享有的權利與之並重,學生普遍缺乏正確的公民權利義務意識。

二、法治德育的內涵與意義

1.平等是法治德育的內在要求

平等是人與人之間的對等對待的基本社會關係,身處不同階級,來自不同環境成長人對平等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現實社會中,不難發現有因出身貧困而感覺低人一等,有因身兼職位而感覺享有特權,有因感覺良好而歧視他人。不可否認,這些不平等現象在我國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一定的曆史和現實必然性,但社會發展的本質我們把他人當作與自己同樣的人來認識和對待,這也就需要我們將通過對法治的普及教育,將生而平等的思想融入個體意識,進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正義是法治德育的內在追求

正義是指公平、公正、懲惡揚善,也是人們曆來所推崇的社會現象,但在物欲橫流、向“錢”看齊的時代,社會正麵臨正義感的缺失和正義行為的合法表現。呼喚正義已不僅僅是個體的心聲,而是整個社會的呐喊。這就必然需要廣泛普及法治德育,通過法治精神的普及來提高個體德行,進而固化個體內在正義感,並懂得用法製手段訴諸正義,使社會正義與社會法治相固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