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學長製”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1 / 2)

高校“學長製”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高教研究

作者:文喜悅 何卓鵬

[摘要]:“學長製”作國內新興的管理模式,旨在通過高年級學長的幫助及引導,使新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學長製在實踐中其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通過實踐觀察及調查研究,就學長製的來源及現實意義、在我校的發展情況、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等進行分析論述,力求為完善高校“學長製”模式作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高校 學長製 管理模式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逐漸轉變為“大眾化”,連年遞增的學生造成了師資力量的嚴重短缺。同時,從中學到大學,新生麵對著一係列變化,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也需要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長製”應運而生,在完善學校管理、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麵做出了有益嚐試。

1“學長製”的來源及意義

1.1“學長製”的來源

在我國,香港城市大學於1998年首先試行學長製,現已在香港各大、中學校廣泛實施。國內高校陸續引進的同時,我校也從2011年開始實行“學長製”。

“學長製”是一種在國際上普遍推行的大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點在於通過高年級學生以平等、博愛的精神與新生實現良性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在全新的環境中所必然麵臨的各種學習、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難,以早日適應正規的大學生活。

1.2“學長製”的意義

“學長製”利於輔導員等學生管理隊伍開展工作。隨著我國高校的連年擴招,大眾化教育下師資力量嚴重短缺,即使按照教育部21號令的要求,以1︰200的標準配備輔導員,也難以照顧到每個學生。而學長製能提供1︰3-1︰5的學長配比,更少的幫扶目標使得學長能提供更為及時、細致及個性化的服務。通過學長,輔導員可以及時掌握新生的情況,減輕了工作壓力,也有助於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學長製”有利於新生更好更快適應大學生活。由於受自然地理環境、心理準備、個性文化差異等多方麵因素影響,新生入校後會出現多種心理矛盾和衝突,適應新環境是他們進入大學所麵臨的第一個挑戰。而相比較於老師,新生與學長交往起來更為放鬆,學長作為“過來人”,對其麵對的狀況感同身受,其幫扶也更易被新生所接受。

“學長製”有利於學長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為走向社會做準備。隨著畢業生連年的激增,就業情況已是“沒有最難,隻有更難”。而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推行,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障礙已不是受教育不足,而是缺乏適應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高年級學生在幫助新生的同時,豐富了經曆,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能力,有利於畢業後更快地融入社會。另外,以校內培育和形成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風尚為“橋梁”和“紐帶”,新老畢業生在社會上通過彼此的幫助與扶持,更易於就業和找到發揮自己所長的機會,進而謀得自我價值的實現。

2“學長製”在我院的發展情況

目前我院學長會的學長主要由應屆學長(大二)和留任學長(大三)組成,每學年的第二學期中後期開始宣傳及報名工作,然後麵試產生預備學長,再通過培訓學習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等,使其成為新的學長,同時選舉產生新的領導集體,老學長選擇繼續留任或退出學長會。

暑期根據新生名單分配3-5名新生給各學長,學長主動聯係對接的新生。開學後,在報道、入學教育、軍訓、選課、社團班級活動、學習等方麵廣泛開展幫扶活動,同時將特殊情況上報輔導員與任課老師,協助老師做好新生管理工作。

3“學長製”工作機製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究

3.1培訓機製不完善,學長專業性有待提高

根據往屆經驗,學長培訓有三到四次,每次平均2-3小時。從時間上衡量,共6—10小時的培訓時長對於培養一個專業的優秀的學長是遠遠不夠的。從內容上考量,培訓隻包括素質拓展、工作內容介紹、老學長經驗分享等,沒有一套係統的理念及方法學習,也未涉及心理輔導、職業規劃等專業知識,使得學長在遇到重大、突發或深層次問題時隻能靠“經驗主義”,不夠專業和係統。另外,培訓並不涉及考評,無法了解新學長是否掌握了工作內容與方法,培訓效果不得而知。

3.2考評製度不完善且執行力不足

我院學長會雖在每月、期中、期末都開展了相應的月優學長、十佳學長等評選工作,但由於缺乏相應的展示時機和平台,榮譽及獎勵多在私下頒發,評選機製也未能及時公開,因而沒能起到表彰先進,鼓勵後進的作用。另外,對於責任心差、不能按時完成工作、態度不端正或違反管理條例的學長,也沒有進行相應的批評教育和再培訓,這就使得學長在工作中沒有危機感。據調查,學長主動性不足是目前學長會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長製”工作機製的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