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鑒法製理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2 / 2)

3.有序是法治德育的內在表現

法治有序不是限製人的自由,也不是限製人對自我意識的實現,而是防止純粹自由化所導致的無序狀態出現,使社會基本秩序與規則混亂。從人類文明社會數千年的進程中不難發現,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法律條文,通過這些條文與規則,秩序得以在社會中建立並有序運行,而其中的自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4.信仰是法治德育的內在基石

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最廣大公民的法治信仰,而法治德育則是要通過教育使大學生對法治具備理性與科學的基本認知,並對法產生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歸依感,將堅定的法治信念轉化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把法治當作一種價值和目標來追求,把自覺主動遵守法律規則、維護法律權威作為自己最基本的德行表現,通過對法治的崇敬和追求,一步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

三、關於高校法治德育的方法

1.豐富課堂教學,樹立起學生法治至上準則

課堂教育不能再局限於知識理論的灌輸講解和單一的說教。要善於主動引入教學的隱性內容,把法律理論、思想品行通過對校園或社會法治熱點事件的講解進行傳授,讓學生在可觸摸的現實事件改變“訟終凶”的傳統心態。要善於引導課堂教學改變主客體位置,變傳統說教為學生自教互動,通過讓學生共同在課堂上現身討論講說自己經曆中關於法治的思考認識,主動感受“法”的意義,真正樹立起法治至上意識。

2.營造法治文化,樹立起學生法治底線準則

營造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不僅要著眼於基礎環境法治文化氛圍,也要注重建立並完善製度文化氛圍。通過校內的燈箱標語、走廊名言、草叢警句等隨處可觀的基礎法治文化,熏陶學生法製情懷;通過明晰完善學生管理製度,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維權,也使學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事物中做到安規守責、依“法”而執,使校園文化在製度規範中得到進一步提升,使法治思想融入學生為人處事之中,真正樹立起學生法治底線意識。

3.推行法治實踐,樹立起學生法治道德思維

無論是課堂教育還是文化熏陶,是至上準則還是底線準則,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學生能立身於行,自覺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動拓寬教學途徑,鼓勵學生實踐,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通過明確學校團委、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的活動安排,在校園內定期開展法律知識競賽、相關熱點問題辯論賽、評選“懂法之星”等,激發學生學法懂法的內動力;在校園外進行法律知識義務宣講等學生自主式活動,讓學生在切身經曆明悟用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並將成文的法律作為自己德行的標杆。參考文獻:

[1]代明智.試論法治教育在高校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2(14).

[2]翁連金.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報,2010,20(6).

[3]程海波,祥軍.創新思想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J].科教導刊,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