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的爸爸是建築工人,媽媽是一家小商店的售貨員。他們都屬於“被耽擱的一代”,沒有讀過多少書。為彌補這個遺憾,他們決心傾其全部精力,死活也要讓兒子嚐嚐上大學的滋味乃至弄頂博士帽戴戴。
為此,他們為劉剛製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於是,劉剛隻要一回家,便被關進為他特設的擺滿學習資料的“優雅的囚室”(這是劉剛的戲稱)。
一天,劉剛的爸爸到“囚室”檢查兒子的學習表現,卻發現劉剛根本沒有實施爸爸為他製定的學習計劃,而是一邊看《三毛的故事》,一邊在紙上塗畫。
劉剛的爸爸震怒了:怪不得這小子最近的學習成績溜到了前10名以後,原來是把心思用在畫“三根毛”上了。莫非你也想長大後像你老子一樣往磚上抹泥呀……
劉父越想越氣,上前一把奪過兒子手裏的《三毛的故事》,把三毛的“三根頭發”撕了個四分五裂:“你趕快給我看課本寫作業去,今後再不準看這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不然讓我看見一本撕一本!”
被“肢解”的三毛和無奈的劉剛隻好“拜拜”,想畫畫的劉剛再不敢隨便亂畫,一頭紮進了擺滿課本和作業的“囚室”去暗暗流淚了。但劉剛的學業仍遲遲未能如父母所願。這且不說,也許,一位未來的畫家就這樣被扼殺了。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家長希望孩子努力讀書做好功課,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像劉剛的父母這樣把目光僅盯在分數和升學上,而忽視孩子的興趣和整體素質的培養,甚至以專製的手段,強行把自己的心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的做法卻是不可取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爾德·加德納近年來用新方法檢測發現:人的大腦存在著多種互不相關的智力領域,不能隻用一種尺度來衡量聰明與否。加德納教授的新發現給了人們很重要的啟示:每人各有各的智力潛能,孩子們的智力發展也各有千秋。這有待於家長認真地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孩子的智慧領域,激勵孩子多方麵的求知興趣,從優育人,千萬不要把孩子的廣泛興趣當作“不務正業”而扼殺了孩子的智力和天賦。
不少教育觀念陳舊的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強行要求孩子實現自己為孩子設定的某種目標,而不尊重孩子的求知興趣和正當要求,很少或根本不與孩子交流感情和思想。他們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有意無意地迫使孩子走家長設計的理想道路,結果是扼殺了孩子的個性差異,阻礙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不但自己操心受累,勞心受罪,也不利於孩子成才。
古人雲:“天下之大,千品萬類,六行八道,率各有所長,豈能千人一技乎?”就是說,任何人不一定非局限在一品一技上蠻幹。作為家長,要從育才策略上動腦筋,要培養孩子豐厚的知識基礎和廣闊的智力範圍,這樣才能發展他們的智慧,讓智慧之樹繁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