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長為了孩子成才,他們從不問孩子自己喜歡什麼,願意做什麼,而是一味地根據自己的意願,強製孩子學這學那,殊不知,這樣胡亂地給孩子加重負擔,不僅起不到激發孩子興趣的作用,反而會扼殺孩子對自己感興趣東西的追求,甚至釀成悲劇。
無論學習上還是生活中,個人的興趣與愛好,不能勉強,也不應勉強。這方麵我國有許多古訓,如人們常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文雅一點的:“人各有誌”。
對於家長,這一點要認識明確。遺憾的是,有的家長在這一點上認識仍然模糊。他們多不願承認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興趣與愛好。有個家長強迫坐不住的孩子彈琴,以致孩子隻得砸斷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像這樣不顧孩子的抗議,父母像催命一樣催促著孩子去學自己不喜歡學的東西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愛好的表現,其後果可想而知。
有一次,中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來找他,告訴他一件自以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把他的金表拆壞了。
“您怎麼處理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頭在實驗室裏做實驗,聽完了朋友的話,扶了扶自己的眼鏡,邊問邊站了起來。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頓,他討饒了!”說這話的時候,朋友顯得有點得意。
陶行知聽罷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聲地驚歎道:“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驚人之語嚇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裏,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過了一會兒,等朋友平靜下來後,陶行知建議他說:“不過,補教的辦法還是有的,請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塊送到鍾表鋪去,修表師傅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附帶條件是讓孩子在旁邊看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滿足了。你說呢?”
發展孩子的興趣與愛好,首先“要尊重孩子”,傳統教育倡導的愛,借助親子模式,強調的內涵是“關懷”;而現代教育倡導的愛,遵循人本模式,強調的內涵是“尊重”。
“尊重”不僅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倡導的愛的核心內容,也被認為是當代進步教育思想的基礎。不重視孩子的興趣與愛好,不把教育當科學,是當前家庭教育的一個誤區。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明白,孩子的興趣與愛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個人喜歡什麼很可能決定他一生的從業方向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