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政治:一步一顫走鋼絲
思史佚篇
作者:鳴弓
中國古代極力架構的金字塔大致輪廓是:底層是黎庶四民,其上是各級地方官,再上是宰相統領的中央政府,最頂尖則是稱孤道寡的“天子”。
高處不勝寒。最高寶座金光閃,引得多少猛人權欲狂飆,必欲獨霸而後快,於是,天子作為權力中心就戰戰惶惶,有如走在鋼絲上。走鋼絲,玩心跳,一路走下來,就有了幾百個成功的、失敗的、殘暴的、窩囊的、草莽的、昏庸的、荒唐的、淫蕩的中壽短命的帝王(長壽的極為稀缺),就有拱衛同時也脅迫權力中心的臣僚、百官、皇族、閹宦、外戚、後宮,以及支撐國家也足以顛覆政權的草民等曆史角色。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說是帝王與各色人等角力玩走鋼絲的曆史。
一、皇族:內鬥最給力
“禹傳子,家天下”以降,天下亦即最高寶座就被視為一家一姓之禁臠,不容他人染指。唐高宗率宰相劉仁軌觀賞新造鏡殿,未行幾步,仁軌驚趨下殿。上問其故,對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適視四壁有數天子,不祥孰甚焉!”上遽令剔去。鏡子裏映照出皇帝幾個影子,有“二王”嫌疑,尚且不能容許!嬴政混一宇內,君臨天下,選定“始皇帝”為稱號,凸顯的是世世代代天下永遠姓嬴的政治旨歸。劉邦借助異姓王賣命拚殺得天下後,即以異姓王為敵,兔死狗烹,速予翦滅,而分封劉氏子侄以屏藩中央,並與群臣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劉老三同樣做著“家天下”的迷夢,他以姓劃線,認為隻要老劉家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權,就能保持江山永固。然而動搖社稷、禍害帝業的叛亂常常卻由皇族內部爆發,像“七國之亂”,領頭發難的就是清一色的龍子龍孫——劉家子弟。
倒是漢宣帝說的“亂我家者,太子也”,深刻而啟人思考。殷鑒不遠:秦二世胡亥矯詔賜死公子扶蘇,自為太子而後皇帝,公子十二人及十公主並死,結果家亂天下亂,胡亥乞求“願與妻子為黔首”而不得,隻有自殺。嬴政開創的帝業二世而亡。
在家國政體內,太子的亂家和亂國幾可畫等號。太子是皇帝接班人,因有“副主”、“副君”、“國家儲副”、“國嗣”、“儲貳”等名稱。龍子龍孫出生,意味著家天下香火有人承傳,因謂“國喜”。開元十四年某日,太子妃生出皇孫即後來的代宗,李隆基道:“一日見三天子,樂哉!”表達的正是這種喜悅。
妻妾成群的帝王,所生龍種——有的其實是跳蚤——通常數量不會少,可“副君”寶座隻有一個,於是,龍子們的窩裏鬥就圍繞謀取太子寶座展開。奪權鬥爭,你死我活,欲達目的,不擇手段。手段簡而言之無外文、武兩手:文,矯飾作秀,迎合皇帝、皇後所好精心自我包裝,印象分、藝術表演分都上去了,再加背後告狀哭訴,把主要競爭對手醜化,輔以金錢投資,用孔方兄賄賂朝廷重臣,最終硬生生將現任太子擠出局,自己如願取而代之。楊廣堪稱文奪太子的典型。武,就是霸王硬上弓,比拚實力和狠毒,用胞兄弟甚至無辜無知的幼侄們的人頭,作為自己登太子椅的奠基禮。李世民可算憑武力實現太子夢的代表。
綜觀曆代,幾乎每一次易儲,都會引起朝廷震蕩直至嚴重的暴力衝突。十六國時代,後趙國君石虎,稱大趙天王。這個趙天王,性格強悍殘暴,陣戰威猛,但是卻被接班人整得焦頭爛額。第一任太子石邃,因受天王懲罰,便對老子動殺心,結果被廢為庶人,株連親隨、其妃並男女及宮臣友黨二百餘人;廢邃母鄭後。第二任太子石宣,因父王屬意於另一皇子石韜,預感自家太子位子不穩,便陰謀殺韜弑父。案發,石虎以最殘忍的酷刑處死石宣,並殺石宣妻子九人,廢皇後杜氏為庶人,誅涉案者三百五十餘人,東宮衛士十餘萬也被發配戍邊。再議立太子,石天王說了一番痛徹心肺的話:“吾欲以純灰三斛自滌其腸,何為專生惡子,年逾二十輒欲殺父!”血的教訓決定了石虎這次立太子的取向,選年齡最小的石世,“今世方十歲,比其二十,吾已老矣”!被親生兒子殺得心驚肉跳的老天王,也顧不了小王子將來能不能守住石家江山,隻求一個底線——我活著的時候,他不會萌生殺死我的念頭!
實質上,太子亂家的悲劇,製度注定了非上演不可。一家一姓之內選拔接班人,會導致“筷子裏頭拔旗杆”,弱智如晉惠帝司馬衷;癡呆傻如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口不能言,寒暑不辨;渾球如劉宋前廢帝劉子業、南齊東昏侯蕭寶卷、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等,朝臣認為甚至皇帝本人也明明知道其“不了家事”,卻也隻能選為太子,唯一的理由,彼是龍種。
選太子,關係國家根本,自是朝廷政治大事,也會成為國君難題。春秋楚共(恭)王為確定王位繼承人,不得不請神靈來認定,於是就有了“拜璧”的典故。前秦苻健則以讖言“三羊五眼”,為應符命,竟立殘酷無人理而正好一隻眼的苻生為太子。雖說也有立嫡立長的規矩和選賢的標準,然太多的人為因素影響又規定了選拔過程事實上的無規則;既然沒有人人必須遵守的文明而剛性的遊戲規則,那就必然是隨心所欲,混亂不堪,流血不斷。因為交接班引發的社會震蕩以至全麵內戰,史不絕書。西晉的“八王之亂”,劉宋、南齊、蕭梁(侯景之亂後)、北齊皇室頻繁的自相殘殺,後唐明宗李嗣源兒子們的內亂,唐初的玄武門之變,金國完顏亮弑君篡位誅殺皇族子孫百餘人,明朝的靖難之役、奪門之變等影響曆史走向乃至皇朝興衰的重大事件,皆為顯例。
保證太子成為優秀儲君,自然是頭等大事。政論家賈誼認為,要保證“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北齊碩儒邢峙為太子師,見太子饌有菜曰邪蒿,當即正經八百說:“此菜名不正,非殿下所宜食。”文宣帝為此還表揚了邢峙先生。為教育太子投入最多的恐怕要數唐太宗。他立李承乾為太子,“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名臣如李綱、張玄素、於誌寧、杜正倫、孔穎達、李百藥、房玄齡、魏徵等為太子師或東宮輔臣,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輪流往東宮,與太子談論。對規諫太子的老師,則重金嘉獎。如此高度重視,竟未能培育出優質皇三代,太子因失寵而選擇了謀反。案發,廢太子為庶人。再立太子,讓李皇帝很為難,他甚至哭著說:“我真不知如何是好!”被接班人問題困擾得不知所措以至涕泣的還有頗為能幹的康熙皇帝。雍正接班,亦是迷霧重重,為避免爭儲內鬥,他一改明選太子為暗中指定,而且待他死後才揭曉。
就算鐵定的太子,因為在位的父皇去世早,其本人又未成年,結局可能很慘,小命尚且難保,遑論大位。搶權奪命的多為其成年的叔父兄長們。熟知並踐行叢林法則的北齊高氏兄弟,臨終托孤道出了個中真相。
北齊文宣帝高洋易簀之際,向其弟高演“托孤”:“日後你要奪我兒子的皇位,皇冠給你戴,孩子的腦袋給他留著吧!”高洋本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而他的“遺囑”竟是那樣的可憐無奈。然而高演還是既奪皇冠又取腦袋,派人殺了十七歲的侄兒高殷。一年後,孝昭帝高演疾革,遺詔同母弟長廣王高湛繼承皇位。並托孤說:“百年沒有罪過,你可要好好待他,不要學前人的樣子。”終了高湛還是隨便找個借口,虐殺侄兒高百年。
也有弟弑兄奪大位的。十六國漢王劉淵去世,太子劉和繼位。其弟劉聰自恃功高,認為皇位該他坐,遂把皇宮當戰場,率其長子劉粲指揮兵馬衝入宮內,當殿斬殺即位剛七天的劉和,劉聰自代為帝。南漢開國皇帝劉岩去世,三子劉玢繼位。不到兩年,老四劉晟殺死殤帝劉玢,自為皇帝。為防止諸弟謀大位,劉晟竟將十四個弟弟悉數殘殺,無一孑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