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爸爸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聽了敏敏的敘述,告訴她這是一種反射性心理異常,通常被稱為焦慮症。對於紀紅的情況,醫生建議爸爸平時多對紀紅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自己設計幾張數學試卷,星期天就讓紀紅像真正的考試那樣考一下,考試的時候,盡量模擬學校考試的各種氛圍。後來,在老師的配合下,紀紅班上幾個朋友一同參加了對紀紅考數學緊張的矯正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她終於不再害怕考數學了。
焦慮是孩子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焦慮總是和精神打擊以及可能的威脅相聯係,讓孩子感到恐懼、煩躁、擔心、緊張、不愉快甚至痛苦,嚴重時還伴有生理反應。過度的焦慮往往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並且容易誘發抑鬱、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家長發現孩子的焦慮情緒後,應予以科學引導,以便使孩子盡早擺脫困擾。
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幾乎人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但是許多人以為焦慮隻是成人的“專利”,實際上,孩子也有焦慮的時候。由於孩子年齡小,遇到突然發生的挫折和打擊往往會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靈失去平衡,因此極易產生焦慮情緒。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焦慮體驗是暫時的,具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當焦慮變得很嚴重並已逐漸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時,家長就要注意了。
焦慮的孩子對緊張壓力異常敏感,他們不善於用語言及情感發泄來表達內心的焦慮情緒。有強烈焦慮體驗的孩子,對外界事物比一般孩子敏感、多慮。他們常是一些溫順、老實、守紀律的孩子;隻是缺乏自信心,他們在家長心中是乖孩子,受到寵愛。他們平時克製自己的能力較強,對待事物認真、負責,但是過分緊張,特別是對陌生環境、陌生事物更容易表現出焦慮反應。有的孩子對學習過度緊張,害怕考試成績不好;有的到了新的學校,擔心與同學處不好關係;還有的因為自己的缺點,怕受到老師的批評,而不敢去上學等。
一般來說,孩子的焦慮有以下類型:有因為神經係統發育不健全,對外界細微的變化過於敏感的素質性焦慮;由於突發事件使得孩子心理難以承受而整天擔心害怕而產生的境遇性焦慮;由於與親屬特別是家長的分離而出現的心煩意亂,無心學習,甚至出現逃學、出走的分離性焦慮;由於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害怕達不到家長預期的要求,擔心受到責備而產生的期待性焦慮;還有由於家庭不和睦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環境中從而產生的環境性焦慮。
無論孩子屬於哪一類型的焦慮,都與家長不良的教育方法有關。有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度嗬護,當孩子走出了家庭進入社會後,就如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即使是一點不順心的事,也會使孩子產生過度焦慮。有些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情過於急切,不考慮孩子的負荷能力,對兒童要求過高,甚至過度懲罰,這些都會使孩子產生身體不適,如“寫不完作業,不許出去玩,不準看電視,做錯一道題罰十道”等,以至於使孩子整天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出現很強的焦慮反應。
焦慮是青少年中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這種情緒往往和精神打擊以及將來的、可能的威脅或危險相聯係,在主觀上感到恐懼、煩躁、擔心、緊張、不愉快甚至痛苦等難以自製,嚴重的時候還會伴有一定的生理反應。那麼爸爸媽媽該如何幫助孩子預防焦慮呢?
1.家長不要苛求孩子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孩子,擔負著好幾代人的希望。家長難免會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但是一旦要求失當,就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提出的要求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時,要尊重孩子,不能苛求孩子,當孩子未達到要求時,千萬不要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是出於逆反心理而對抗,從而加重孩子的焦慮。家長應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利,與孩子談話時應平等商討,如果孩子脾氣倔強,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甚至采用粗暴和強製的方法,須知任何與孩子心理和生理不適應的行為和方式都是錯誤的,都是有害的。
2.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
要防止兒童過度的焦慮,家長應盡量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切不可動輒就施高壓搞處罰。家長有責任和義務提高自己對孩子的管理、教育能力,及時發現和解決孩子產生的問題。平時,要盡量每天抽出幾分鍾時間與孩子交心,一方麵拉近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另一方麵增進感情。要把孩子培養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而要做到這一點,家庭環境一定要整潔、樸實、有條理;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民主,有意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氛圍,這是讓孩子遠離焦慮、實現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