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幫助孩子消除焦慮的方法
當孩子對某事表現出過強的焦慮時,家長要引導孩子講出自己所擔憂的事情,對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並盡量消除孩子的顧慮,幫助孩子控製不安和失敗的心情。由於焦慮往往是和緊張的氣氛相聯係的,所以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這都有益於孩子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焦慮的不良影響。任何恰當的指導,對孩子都是有益的。
4.家長需要做的
孩子如果容易緊張、焦慮,家長需要自我反省:和孩子之間是否存在關係不良?和孩子的溝通怎麼樣?對孩子有沒有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技巧上需要做哪些調整和改變?如果爸爸媽媽自身難以調整,應該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5.澄清孩子的認識
如果孩子的個性氣質容易緊張、焦慮和恐懼,家長應該引起重視,幫助孩子澄清認識。有些孩子的焦慮,往往不是真實的困難造成了焦慮,而是不合理的消極思維和臆測誇大了困難,貶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幫助或者識別和監測不合理的思維和擔憂,代之以合理思維,對於預防焦慮的發生很重要。對於膽小怯懦、優柔寡斷的孩子,需要多給予鼓勵和肯定,促使其嚐試探索、冒險和犯錯,不懼怕承擔責任。如果自己無法幫助孩子,應該盡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6.提倡孩子多運動
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內啡肽的分泌,增加愉悅感,另外,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血氧含量,消除大腦疲勞。遊泳、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籃球、跳繩均可。體育鍛煉可以消除緊張和疲勞,提高孩子對緊張情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增進意誌力。
7.嚐試音樂療法
在家庭中,選擇一些曲調比較舒緩、柔和、優美的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步步高》、《喜洋洋》等古典名曲或莫紮特、舒伯特的音樂,經常播放,有助於調節和梳理情緒。
8.調整孩子的食物結構
在孩子每天的膳食中,應該注意搭配足夠的蛋白質、水和熱量,特別是新鮮蔬菜和水果。研究已經證明:缺乏維生素可以造成疲勞,並且難以緩解,維生素B1、B6、B12和維生素E、C對活化腦細胞、增加腦細胞的能量供應和恢複腦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對消除壓力造成的腦疲勞和失眠都有助益。
給孩子一顆勇敢的心
家長對膽怯的孩子,隻可以表示同情和諒解,並予以安慰、解釋和引導,千萬不可以強迫孩子去做他感到害怕的事,這樣會使他壓力更大而吃不消,以致產生更大的恐懼。
有一個孩子因著涼患了感冒,吃了一些藥後仍然不見效,後來還發起了高燒。媽媽趕忙去請了大夫。大夫說,立刻需要打針,否則高燒有可能導致肺炎。當孩子聽說打針這個詞後,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大夫在擺弄針頭、藥品,就哇哇地哭了起來。大夫將注射器準備好一針紮下去後,孩子頓時哭得更厲害了。媽媽想,如果孩子連打針都害怕,怎麼能成為一個勇敢的人呢?第二天,大夫按約定的時間來給孩子打針。孩子一見大夫進門就立刻躲進了自己的房間。大夫看見孩子的模樣,一下子就笑了起來:“喂,小機靈,不要害怕,我可不是個大壞蛋。”“孩子,快出來,大夫是來給你治病的。”孩子對媽媽的話裝作沒有聽見,仍然躲在房間裏。媽媽隻好把大夫帶進孩子的房間。這一次,媽媽采取了非常平靜的態度:“打針並不可怕,不是嗎?昨天你剛打過,並沒有什麼呀?”孩子哭著說:“可我害怕疼……疼……”媽媽鼓勵孩子說:“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媽媽在小時候打過無數次的針,也沒有什麼損害。何況,為了治病忍受一點疼痛有什麼關係呢?我相信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孩子一聽到“勇敢”這個詞,頓時就忘記了害怕。在這一次,孩子不但沒有哭,還不停地與大夫說這說那。
膽怯現象在孩子的生活中非常普遍。過度的膽怯心理,不但影響孩子正常的生活與學習,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極其有害。有些孩子膽小,對什麼都感到害怕,原因是他有許多恐懼感。例如,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對痛楚的恐懼、對人的恐懼等。由於孩子被恐懼困擾,從而產生膽怯,久而久之便會形成軟弱的性格。這些多源自大人對小孩子嚴密的保護,令孩子覺得自己很脆弱,需要依賴大人,一旦大人不在身邊,就感到害怕。
但是我們要培養孩子堅強、自信,給孩子戰勝膽怯和軟弱的勇氣,就要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時時細心觀察孩子的不安情緒,及時給予安撫,並設法解除孩子的不安,給予適當的愛護。千萬不要說恐嚇的話,以企圖令孩子害怕而不敢犯錯。雖然這個方法可以收一時之效,但因此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將會影響孩子一生。試想,一個膽小怕事的孩子,如何能獨立起來,去麵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