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心理健康的孩子最優秀(1)(3 / 3)

最後是教育內容“單一化”。對不同層次孩子的行為規範、道德水平、思想深度,應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種思想教育內容的層次要求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聯係。低層次有待於向高層次發展,高層次中又含有低層次的內容,應該是有層次、分階段、有機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內容是劃一的,用統一的模式把人框起來,從一個起點上進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這種“單一化”的教育內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於孩子個性、特長的發展。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成長到十二三歲時,往往產生與父母相抵觸的情緒。孩子心裏有什麼話也不願向父母說,對於父母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生“不順從”、“不耐煩”的情緒。麵對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不少家長情緒急躁,沉不住氣,往往采取粗暴的態度和壓製的方法。而家長越是惱火地訓斥,越會使孩子產生反感情緒,這樣不但挽回不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且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蕭蕭是初中一年級學生,在班裏擔任中隊長。蕭蕭的媽媽反映,蕭蕭以前是比較乖巧聽話的,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可是,最近她發現蕭蕭“越來越不聽話了,主意多得很”,經常像故意跟父母“對著幹”,而且倔強得很,不肯認錯和服輸。曾經有一件事情令父母傷心不已:蕭蕭的一位同學過生日,準備邀請幾個同學一起到“肯德基”慶賀一番。蕭蕭的爸爸、媽媽心裏不太願意女兒跟那幾位同學交往,認為那幾位同學不求上進,而且,一貫節儉的他們也無法接受小孩子采用這種方式過生日,因此堅決不允許她去參加。蕭蕭則認為媽媽對同學有偏見,說爸爸媽媽“老土”,堅持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爸爸、媽媽見女兒不聽勸告也很生氣,威脅女兒說:“你可以去,不過,去了就別想再進這個家門。”沒想到,女兒竟然說:“我就去,我再也不願意見到你們。”盡管蕭蕭最後沒有去參加聚會,但她一直在跟父母慪氣。蕭蕭的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不明白平時一貫聽話的女兒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蕭蕭的媽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請教教育專家,從專家那裏得知:孩子現在正處於性格逆反期,因此才會有這些表現。專家提醒蕭蕭的媽媽這時候千萬不要用家長的身份壓迫孩子屈服,並教給她許多對付逆反孩子的有效措施。回家之後,媽媽依法而施,不久,蕭蕭和父母的關係便有了很大改善。

可見,孩子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處處和父母對著幹,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於父母不當的教子方式、不當的行為。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產生之源,家長就應該“正本清源”,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有時候,叛逆行為是和年齡有關係的,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必修課”。孩子有輕微的叛逆行為,父母不用大驚小怪,不要認為孩子是學壞了,而應該像以前一樣關懷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階段,此種叛逆行為就會逐漸消失。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過了正常範圍值,則應予以重視,通過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溝通、引導來消除或緩解孩子這種不正常心理。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和孩子平等溝通

許多時候,家長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許多家長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家長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家長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2.家長要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但自身行為卻很隨便,孩子覺得,當家長的自身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聽管教。所以,做家長的應該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傳,一旦家長行得端、做得正,孩子就會受到家長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聽從教導。

3.家長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因為興趣影響學習成績時,家長大多會粗暴地製止,但往往適得其反。要是家長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的興趣,了解情況,比如和孩子一起議論他們心裏崇拜的偶像等,然後再做適當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當利害關係一目了然的時候,孩子也就能夠接受勸告了。其實每個孩子都願意和家長融洽相處,都想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

4.家長要懂得批評的技巧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一味地批評,這樣就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要是家長先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和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樂意接受。

5.家長要有耐心,循循善誘

有些問題,如早戀,家長應對孩子進行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勸導,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同時,用具體事例改變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維,用自己的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