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影響到孩子今後的一切人際關係。研究結果表明,嬰兒時期與父母關係的不穩定可能會造成成年後的害羞。隨著孩子長大,麵對新的挑戰,比如與同輩人的關係緊張,可能會養成害羞的習慣。缺乏自信心的少年可能會對上學這種新的經曆感到畏懼,他們可能會感到為難或感到自己不行。教師或許會給孩子戴上“害羞”的帽子,使孩子無意中養成這種習慣。在孩子青春期,身體的發育和發育期情緒的不穩定可能會加重孩子的難堪感和不安感。
父母的責任和作用都是重大的。在家長的支持下,就連生來就害羞的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成為彬彬有禮、信心十足的成年人。措施如下:
1.正確對待孩子的害羞
孩子是極端敏感的,如果父母認為害羞是一個缺點,或者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孩子是會察覺到父母的這種看法的,因而會更加內向。父母應當讓孩子放心,他們是永遠愛孩子的。
2.不要給孩子下定論
如果你必須要給孩子貼上標簽的話,那麼就請用“不愛說話”來形容孩子。
3.幫助孩子適當地放鬆
害羞的孩子往往很孤單。爸爸媽媽必須設法向孩子表示,他們了解和同情孩子的問題。在可能情況下,討論孩子的感情問題,使之認識到如果能夠直麵自身的恐懼心理將會創造多麼大的奇跡。最重要的是,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緊張的局麵。
4.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要求孩子參加同輩人的集體活動,並提供這方麵的機會。鼓勵孩子邀請小夥伴們來家裏玩耍。讓孩子參加娛樂小組或其他組織。
5.隻有緊急情況下才助孩子一臂之力
一些專家說,對害羞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應當扮演感情救生員的角色。盡管袖手旁觀,雖然孩子的痛苦可能違背爸爸媽媽的職責,但是專家們說,這往往是幫助害羞的孩子解決生活中難題的最好辦法。
6.為孩子尋找解決方法
鑒於害羞基本上是現實生活中的怯場,所以要幫助孩子做到有備無患,並同孩子討論如何處理新的情況。
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就應該“正本清源”,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和方式,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第一,從主觀方麵來看,孩子到了青春期,思維方式由童年時的形象思維,漸變為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方式。伴隨這些變化的一個特殊轉變,是“自我意識”的逐漸清晰和“獨立意識”的日益強烈。孩子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孩子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做小孩兒,處處以大人自居。但是,他們的世界觀畢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製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於是,他們會通過和父母“對著幹”來體現“自我”,顯示自己的“大人感”。當孩子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自我表現欲望受到妨礙時,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情都傾向於批判態度,產生逆反心理,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表達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第二,從客觀方麵看,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也是由於教育不當所造成的。具體表現在:
首先是教育思想“僵化”。有的教師或父母不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不研究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心理學的知識貧乏。父母不了解孩子,不能掌握教育規律,更沒有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有的家長坐而論道地進行說教,既無新鮮感,又無針對性,孩子對此沒有興趣。千篇一律的報告,不著邊際的談話,對孩子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教育方法的“注入式”。有的家長習慣於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麵地理解為對孩子的單純看管。從“管”字出發,置孩子於自己的控製之下,單方麵地給孩子灌輸道理,甚至以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孩子施加壓力,迫使孩子就範。有的父母則定下許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安排和灌輸。這是一種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結果使一部分孩子隻會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離開了指示燈就不會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張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則與父母、教師、同學關係緊張,情緒抵觸,甚至對立,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