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心理健康的孩子最優秀(1)(1 / 3)

孩子的未來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3歲看大7歲看老,正確的個性培養對孩子一生成長至關重要!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孩子必須具備的能力。比如,孩子的任性,孩子的自私,孩子的虛榮心,孩子的嫉妒心,都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心理調節和情緒控製!

消除孩子的自負心理

家長應耐心地教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現代家庭中,由於受到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造成孩子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個原因是,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有些家長由於自身條件比較優越,總是表現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無人的神態,經常會流露出對他人的不屑。如他們經常議論同事的缺點,某某不如自己。孩子聽到這些話,也會仿效父母,隻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嘲笑別人的短處。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優越的家庭條件容易滋長孩子虛榮自傲的心理,使孩子養成愛炫耀自己、嘲笑別人的毛病,如孩子經常穿漂亮的衣服,就會看不起那些穿舊衣服的孩子。

第三個原因是,家長對孩子誇獎過度。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誇獎,就會認為別人不如自己,導致孩子看不起別人。如果父母經常在朋友麵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會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從而產生自負心理。

自負的孩子雖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往往沒有遠大理想和誌向,而隻滿足於眼前取得的成績。而且,他們看不到別人的成績,隻會“坐井觀天”。自負的孩子很難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因為他們不能做到平等相待,總是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人或喜歡指揮別人。自負的孩子情緒也不穩定,當人們不去理睬他時,他們就會感到沮喪;當他們遭到失敗和挫折時,又會從驕傲走向悲觀、自卑和自暴自棄,否定自己的一切,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自負與自卑相似,都是源於對自己的不正確認識,不同的是,自負者是過高地評價自己,他們仿佛通過放大鏡來看自己的長處,甚至視缺點為優點,而在看別人時,則總是容易貶低他人的優點,誇大對方的不足。自負者往往自視過高。他們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自負者通常看不起別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自負者往往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他們為自己製定過高的目標,承擔無法完成的任務,容易遭受失敗的體驗。總之,自負就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既然,自負對孩子的影響這麼大,那麼當孩子出現自負情緒時,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教會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孩子出現自負情緒往往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比誰都強,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拿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因此,他們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為中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作為家長應耐心地教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長還需要規範孩子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正自負情緒,告訴孩子在交友中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並加以訓練和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孩子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2.對孩子表揚時要適度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孩子稍微有點進步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長孩子的自滿情緒。正確的做法是,在表揚孩子時,高度重視感情的作用,盡量做到“濃淡”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也會起到許多讚美之詞難以起到的作用。並且,爸爸媽媽應盡量少在外人麵前誇獎孩子,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還很差,看到那麼多人肯定自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真的多麼優秀,從而產生自負情緒。

3.獎勵孩子時以精神鼓勵為主

其實,一般情況下,孩子隻要能得到口頭表揚,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過多的物質獎勵,有時會強化幼兒產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進取的心態,要防止他們被誇獎聲和讚許的目光所包圍,或獲得過多的物質獎勵而產生畸形的滿足感,懶於進取和努力,從而削弱進取意識。所以,家長要注意不能給孩子過多的物質獎勵,讓他們明白好條件是爸爸媽媽創造的,他其實和其他同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家長要觀察孩子的心態和行為表現,發現不良苗頭,及時教育,消除其驕傲自大的不良心態。

4.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家長應該成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樣,要謙虛友善,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自負情緒,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響。

引導孩子擺脫害羞

如果你的孩子有害羞的心理,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緊張的局麵。

美國教育專家歐文斯說,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重演:你把女兒送到幼兒園,但當你離開時,卻發現她獨自呆在一個角落裏,如果地上有縫,她可以把頭鑽進去。要麼是你的兒子,不論小夥伴們邀他進行什麼活動,他都不想參加。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害羞。害羞一般是從童年開始的,從最初時起,就可能產生消極後果。在美國進行的研究表明,害羞是男女兒童所共有的病症,從繈褓之中就可能患上。遺傳基因可能對孩子的害羞起一定作用,但缺乏集體活動也是導致害羞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估計,隻有15%~20%的嬰兒生來就害羞。這就是說,將近50%的成年害羞者是在成長過程中養成害羞習慣的。嬰兒通過父母的不斷照料、喂食和愛撫養成對父母的依賴。當孩子不能再獲得一貫的愛護,從而得不到安全需要的滿足時,便會產生一種不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