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堅強的孩子最能有出息(4)(1 / 3)

人的抵抗力、免疫力是一步步增強的,從無菌室裏走出來的人,往往受不了細菌的襲擊。所以,家長要重視對“太順”的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堅強麵對。作為家長,首先要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幹幹淨淨。

當然,你也不妨在孩子前進的途中故意設置溝壑,把平坦的大道變成小道,讓孩子勇敢地踏過去,這樣,他們就會專注於腳下的路,才不至於誤入歧途。

有一對農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寵愛有加,在蜜罐中成長的兒子養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連走路也走不好,時常跌進水田裏,很是讓望子成龍的父母焦心。兒子7歲那年上了小學。頑皮的他走路喜歡東張西望,不是弄濕了鞋子,就是弄髒了褲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飯。一天,孩子的父親帶一把鍬去兒子上學必經的田埂上,在上麵斷斷續續地挖了十幾道缺口,然後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橋,隻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過。那天放學,兒子走在田埂上,看到麵前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的小橋,很是詫異。是走過去,還是停下來哭泣?四顧無人,哭也沒有觀眾啊。最終他選擇了走過去。當背著書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過小橋時,驚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沒有哭鼻子。吃飯的時候,兒子跟爸爸講了今天走過一座座小橋的經曆,臉上滿是神氣。父親坐在一旁誇他勇敢。妻子對丈夫的舉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釋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顧右盼,當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雙眼必須緊盯著路,所以才能走得平穩。”故事中的兒子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正是父親苦心挖斷鬆下幸之助順利前進的路,才培養了他直麵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也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

因此,每一個父母都應該懂得:克服困難,正確麵對失敗、挫折是孩子人生成長的必修課。因為孩子麵對失敗和挫折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正是他們在艱難困苦中依然能夠昂首挺胸、屹立不動的最大資本。

所以,父母應鼓勵孩子麵對困難、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有位教育家說過: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鋒利些,應該堅決擺脫“過分保護”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你對孩子挫折的“漠視”,正是對孩子增強承受力的最好激勵。

鍛煉孩子要敢於冒險

為著孩子的將來著想,你也應該做個勇敢的父母,用你切身的鼓勵和讚賞,培養一個勇敢的孩子。

據說,很久以前人類居住在灌木叢中,為了熟悉周圍的環境、保衛自身的安全或者尋找食物,就必須往高處去。換句話說,當對周圍產生興趣並開始關注周圍的一切時,人類就開始了向高處移動。這一習性也被頑皮的小孩子繼承了下來。許多孩子常常爬樹或者爬到很高的地方,但做媽媽的每天為此提心吊膽、擔驚受怕,卻不知道應如何製止孩子。有的對孩子的行為大加訓斥,有的幹脆強行把孩子從樹上抱下來。但是,孩子們之所以想往高處爬,一定是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去了解它們、認知它們。假設登高是人類的本能行為,那麼對此進行幹涉,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毀壞從孩子身上萌生出來的興趣之芽。

不能因為危險,家長就禁止孩子去做,這樣會使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而通過冒險取得成功,就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就算失敗,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麵對失敗、應對挫折。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適當地去冒險。比如,在遊樂場裏鼓勵孩子去做攀爬運動、穿行隧道迷宮、走吊橋、跳入海洋池等等。

孩子總喜歡躍躍欲試,做點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腳還夠不著自行車蹬子,就想去騎車;從來沒有下過水,就跳到水中去遊戲。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輕率地否認孩子想要試一試自己能力的舉動,說些“你做還早呢!”“那可不行啊!太危險!”“太嚇人了,可不能幹啊!”的話,你把判斷強加給孩子,就會挫傷他們的挑戰欲望,這等於是給孩子的成長潑冷水。

一位兒童文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而這些都要從小培養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積極探索的精神就是從這裏產生的。

西方幼兒教育很注意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尤其在冒險活動中去體驗各種感情。一位朋友說,他在美國看馬戲,隻見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話音剛落,觀眾席上走出幾十個孩子,而在座的家長卻沒有一個加以阻止。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很機靈,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