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少兒的天性所致。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孩子的好勝心特別強,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麵都不成熟,他並不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所以一旦不如人時,他就會表現出不滿和不高興。
第二,父母的縱容和溺愛。孩子“凡事隻能贏,不能輸”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所造成的。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關愛備至,整天圍著孩子轉,時間長了,孩子就容易形成“唯我獨尊”的心理,表現為:不允許周圍任何人批評他,不容許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比他強的好勝心理。
第三,父母隻重結果不重過程的教育觀。為了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競爭心,有些家長總是鼓勵孩子去爭輸贏,贏了的話就給予相關獎勵,輸了就冷言冷語。這就讓孩子形成了一種觀念:“如果我比別人強,就能得到關愛;如果我比別人差,日子就不好過。”從而逐漸生出一種處處爭強好勝的性格,不能忍受別的孩子比自己強,生怕自己因輸了而失寵。
第四,孩子很少經曆失敗。“輸不起”的現象,在學習成績較好、自身條件較好、各方麵能力較強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些孩子由於很少經曆失敗,幾乎是在讚美聲中長大的,因此對於失敗所帶來的“世態炎涼”,尤其不能忍受。比如說經常考試得第一的孩子,哪怕考了一次第二,就會覺得抬不起頭來,覺得別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就會擔心父母失望,擔心老師不再喜歡他了。
雖然說好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的得失心過重,每一次輸贏都耿耿於懷的話,就會影響到他與人相處的能力。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失敗與挫折、輸與贏都是很平常的。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假如一個人不能增強對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說,父母需要費點心思,幫助孩子排除這種心理障礙,讓孩子逐漸跨越輸贏的問題,學會體會各種不同的情感經驗。
1.增加孩子受挫折時的承受力
雖然孩子還比較弱小,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協助,但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不要過分刻意地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環境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不要立刻插手,可以讓孩子小小地嚐試一下失意。例如,孩子用積木建房子,不巧快成功時卻塌了,此時孩子一定很沮喪,但家長不要馬上幫孩子砌好,而應引導孩子去思考,然後讓他自己去解決。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動機,常常來自於遭遇過的挫折,積累的經驗越豐富,就可以得到越多的成就感。
2.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曆,會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這樣,他一方麵可以學會如何欣賞別人,和同伴友好相處;另一方麵可以在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耐挫力。
3.通過遊戲平衡輸贏心態
父母和孩子遊戲時,不要因為心疼孩子就經常故意輸給孩子,要給孩子麵對挫折的機會。適當的時候,還可以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遊戲。這些辦法,可以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
4.失敗時要鼓勵孩子
在兒童時期,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孩子的自信上,但是失敗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將失敗視為另一種情感體驗,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告訴孩子失敗的好處。當孩子因失敗而情緒低落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去勇敢地麵對挫折。比如說,當孩子在繪畫課上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時,家長就可以對他說:“我們不可能每次將事情都做得最好,上一次的體操比賽,老師就表揚你很棒,雖然這次你沒能得到老師的表揚,但隻要你努力,下一次一定可以的。”
5.讓孩子體會到協作的快樂
多讓孩子與同伴相處。孩子們在玩遊戲時有許多互動,通過相處,會讓孩子體會到和小夥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務的喜悅。這樣,孩子在和同伴的衝突中會慢慢累積經驗,學會謙讓。
簡而言之,當孩子輸了、失敗了,要幫助和引導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樣,孩子即使輸了,也輸有所得;當孩子取得了成功時,也不要過分誇張孩子的優點與成績。否則,孩子就會養成自負的性格,從而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