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些孩子過於謹慎,回避所有的冒險情境。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談談他們所回避的情境,鼓勵孩子去冒險,因為在這些情境中的冒險體驗有助於他們情緒與身體的發展。
這類情境可以是課堂上孩子不願舉手回答問題;也可以是體育課上不願嚐試動作等。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麵進行討論:可能有的風險、可能的後果以及享受好處的方式和應對壞處的辦法。你可以這樣問孩子:“你擔心這樣做會出現什麼情況?”
“假如嚐試一下,做得好或不好,你會分別有什麼感覺?”
“可如果你連試都不試一下,你會有什麼感覺?”
引導孩子說出回避風險的感受會讓他們明白,他們之所以錯過有趣的事情,是因為害怕而不是不感興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說出了自己的恐懼,對自己承擔風險、處理後果的能力也會更為自信。
當然,我們所講的冒險是指冒“合理的風險”,而不是一種“蠻勇”。當可能的收益大於可能的損失時,這種風險就是合理的風險。
在孩子5~11歲的時候,你可以開始跟他們談生活中出現的新活動或新情況,以教會他們去冒合理的風險。比如,你可以常和孩子討論以下問題並幫他們回答:“到底要冒什麼險?”
“你冒這個風險,成功的幾率有多大?”
“如果成功,你能得到什麼好處?”
“為你可能得到的好處去冒險是否值得?”
例如,當孩子要求爬一棵很高的樹時,你可以問他:“你怎麼上去?”孩子通常會指著樹說:“先爬上這個樹枝,再爬上那個樹枝。”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這樣的話你會被卡在那裏上下不能,不是嗎?”這樣,孩子會認識到自己的冒險是否合理。而且他會很樂意聽從爸爸的意見,計算出爬上樹的幾條路徑的可能性,然後再決定是否去冒險。所以,在冒險之前,必須教會孩子先做好各種考慮,要讓他們知道隻有事先考慮好了各種情況,到時才不會半途而廢。而對於比較魯莽的孩子,你則可以通過對話幫助他們學會對所冒的風險作出考慮,而後再讓他們去冒險就能使他們從中受益。如果冒險十分危險,你就應該堅決反對他們去冒險。但如果危險屬於可控範圍,你就可以根據上述問題讓孩子在決定做某事之前,先考慮其中涉及的危險。一旦養成了事先思考的習慣,孩子自己就能去區別魯莽的冒險與合理的冒險。
當然,鍛煉孩子的勇氣,常常對父母自身的勇氣也是一個考驗。如果父母對困難、對帶有一些危險的活動害怕得很,不難想象,這樣的父母會帶出什麼樣的孩子。父母應鼓勵孩子去冒險,引導孩子嚐試他沒有做過或者是害怕做的事情。通過冒險取得成功,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就算失敗,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麵對失敗、應對挫折。
疏導孩子的得失心
如果孩子過於“輸不起”,不懂得進退,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礙,所以家長還是要從小教育孩子凡事保持平常心。
很多孩子都有好勝心,作為家長一定要對孩子的好勝心正確對待,進行積極地引導,將孩子的好勝心有利因素發揮出來,而將其不利因素消除。
斌斌的父母老是抱怨:“這孩子好勝心太強了,每次和孩子一起玩遊戲,隻要我贏了他,他就會很不開心,鬧著不算,硬要重來;和其他的孩子遊戲、比賽時,也是隻能贏、不能輸,導致現在都沒有孩子願意和他玩;考試時如果分數不理想,氣得幾天都悶悶不樂,甚至不想再學那門課了。這可如何是好?”麵對孩子的“輸不起”,家長有兩種態度:一是擔心,這樣的孩子怎麼融入集體,怎麼應對更大的挫折?另一種態度是無所謂,有些父母認為孩子輸不起是一件好事,正因為怕輸,就會更加努力。後一種想法也沒錯,但是必須承認: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重大失敗,有時甚至是不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的,所以做人必須有進有退,
孩子的“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是孩子麵對挫折、失敗時,采取回避的態度,逃避困難。比如,家長批評孩子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鄰居家的孩子彈得好,聽到這話孩子索性就放棄了;另一種就是,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遊戲中輸了,就會大發脾氣以示宣泄。孩子輸不起通常是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