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意誌力差和好勝心不強的孩子,家長應注意激勵培養他。孩子有了較強的意誌力,有了不甘落後的好勝心,那麼做事就有了驅動力,從而想方設法做完一件事。
3.父母要指導監督孩子做事
孩子做事的全過程中,父母在關鍵時刻要給予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當孩子想不出辦法又不願去想,有偷懶或依賴父母的跡象時,父母不可給予幫助,而應注意說服鼓勵。必要時給予批評並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廢了。
4.父母老師讓孩子做事時,應注意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
如果過難,孩子盡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會傷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還不至於的話,那麼連續幾件這樣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願去做,而喪失自信心。
讓孩子趟過失敗的河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座培養孩子耐力和韌性的好學校。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長。
在日本,一位父親帶著6歲的兒子郊遊,父親釣魚,兒子在一旁玩耍。在離湖邊不遠處,有一個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著下到坑裏。玩了一陣子後他發現,大坑離地麵很高,下來容易上去難。於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釣魚的父親:“爸爸,爸爸,幫幫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沒有得到回應。其實,此時此刻他知道他的父親正在距離他不遠的地方釣魚。他沒有想到,父親會對其求助置之不理。於是,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憤怒。他開始反複直呼父親大人的名字,可父親還是置之不理。這時,天漸漸地黑下來,出於恐懼和無助,他的第二個反應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親的揪心。結果得到的反應還是沉默。他不得不自己想辦法了。他在坑裏轉來轉去,最後終於發現在坑的另一麵,有幾棵可以用於攀緣的小樹。他艱難地爬上來。此時此刻,他發現父親還在那裏叼著煙卷,悠閑地一動不動地釣著他的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頑童,沒有抱怨,更沒有憤怒,而是徑直走到父親身邊,自豪地對父親說:“老爸,是我自己上來的!”
像故事裏的男孩一樣,每一個孩子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數不清的麻煩,走路時少不了摔跤,學穿衣服時難免把前麵穿到後麵,扣子上麵扣到下麵從小到大,經過逆境的打磨,孩子慢慢學會逆事順辦,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坦然麵對失敗並很自然地把挫折看成挑戰。所有這些經驗,都會對他以後的生活、解決問題、尋找答案、承受失敗的能力有巨大的幫助。使他能始終保持積極心態,形成堅強、執著的品性,為人生中的種種困境罩上希望的光環。
中國父母要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一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往往是隻看到了失敗的一個方麵,把它看成是丟臉的事,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孩子失敗了,但是他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將來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時,他也有了挑戰困難的契機。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自身。慢慢成熟的過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
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會漸漸定型,有一天當他麵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會驚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人生缺少了磨煉,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嚐試做一些事情,在失敗的磨礪中,鍛煉出膽量,摸索出經驗。有時,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幾率很小,也要讓他做做看。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終歸要有麵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大多數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幹脆讓孩子放棄,認為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夠勝任了。
英國的麥克夫婦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麥克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經曆過失敗,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也隻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麥克的兒子查理就是這樣長大到10歲的,如今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裏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查理4歲時。對已燒開水的水壺很感興趣。麥克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說的那樣,不讓小查理接近水壺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證查理在自己視線之內,不動那裝滿了開水的水壺,但誰又能保證,查理在大人們的視線之外,不去動那個水壺呢?因此,麥克決定教查理正確的拿水壺的方法,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危險,並具備躲開這種危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