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還不成熟,接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製,因此並非一朝一夕可得,也並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是要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孩子明白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家長要還孩子以生活的本來麵目,讓孩子認識挫折,從而學會戰勝挫折的本領。
對父母而言,培養孩子直接麵對挫折的意識非常重要。因為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在孩子個性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合理的批評
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極差,聽不得一點批評,即使做錯了也不能批評。孩子長大之後,怎樣承受來自批評的壓力。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必要的紀律約束和適當的批評。如果錯誤比較嚴重,批評還可更嚴厲些,這樣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2.適度的懲罰
對於孩子犯的大錯,給以適度的處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關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自己反省;或是不給孩子買他想要的玩具等等。讓他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3.讓孩子適應新的變化
我們總是一味地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中,主角都是他。事實上,一旦所處環境發生變化,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變為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視,那麼怎樣讓孩子適應其中角色的轉變。調整心態以適應新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家長應該時常把中心點轉移。讓他適應新的變化,以便他進入社會後能及時調整心態。
4.適當的勞累
現在的孩子幾乎與勞動絕緣。即使小學的孩子,父母或爺爺、奶奶都會伺候著。早上怕孩子上學遲到,還要幫忙穿衣服,天天接送,使得孩子吃苦能力差,肢體懶惰,肌肉無力,不僅阻礙身體的發育,還會影響智力發育;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鍛煉他們,讓他們參加一些野營活動,從而讓孩子接受挑戰,戰勝自我。
讓孩子勇敢邁出第一步
保護過度的家長隻會造就一個怯懦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麵對挫折不敢再向前跨出一步。培養優秀的孩子需要家長適度地“放手”!
生活中,每個母親照顧孩子通常精細周到。母親帶孩子磕破頭、摔壞腳的概率往往低於父親帶著的孩子。這或許和女性耐心細致的個性特征相關。然而生活中的小意外往往防不勝防:蹣跚學步的幼兒會因踩到了小石子跌倒,攀高爬低的孩子一腳踏空會摔跤,碰到這樣的時候,作為母親的你是讓孩子在小小的失敗前縮回跨出去的那隻腳,還是教孩子懂得小心保護自己,戰勝挫折,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呢?
愛孩子就要讓他們經曆磨難和挫折,其實一個真正成才的認,他具備有各種優秀的才能,如富有創造性的個性,經得起在逆境中的磨煉以及程度較高的文明素質等等。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健全的人格。很多家長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遮風擋雨,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殊不知,這樣等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掘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經曆失敗和挫折的機會,不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學到過硬的本領。失敗和挫折是孩子人生的學校,它能考驗孩子、教育孩子、鍛煉孩子,使孩子學到許多終生有益的東西。
眾所周知,未來成長的道路,一定要靠孩子自己走,孩子要跨過人生路上的溝溝坎坎,“流血破皮”在所難免,保護過度的母親隻會造就一個怯懦的孩子,麵對挫折不敢再向前跨出一步。
研究表明,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孩子不僅在學校裏、在社會活動中以及社交方麵均表現出色,而且他們還會將這種精神和優勢保持終生。假如你可以給予孩子任何禮物,甚至是超越智能、智力的東西,那應該就是希望和自信。培養自信,要從娃娃抓起。麵對困難時,你的表現將影響孩子的信心。從世界局勢的大環境講,恐怖活動頻繁發生,無休止的戰爭、意外悲劇每天都在上演;從孩子成長的小環境說,競爭日益激烈殘酷,未知的、無法掌控的因素越來越多,父母們幾乎不得不成為孩子危難時刻的“護身符”。這時,你如何給孩子傳播希望,如何鼓勵他們拋開恐懼,走出家門?
告訴你的孩子,無論發生多麼可怕的事情,有一些東西卻是永恒的,永遠不會受到侵害。比如,親朋間的愛戀和關懷,人們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等等。”
另外,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參加集體和公益活動,也能令孩子增強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這一點不容置疑。讓孩子從小擁有愛心,在關愛他人的同時,感覺自己力量的存在,感受到自己被他人需要。擁有愛心的孩子容易被他人接納,因此也會受到其他人的關愛,孩子會感受到與周圍人是齊心協力的整體,而不是簡單孤立的個體。精神力量不僅是產生希望的巨大源泉還是心中希望的永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