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堅強的孩子最能有出息(1)(1 / 3)

堅強的孩子最能有出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孩子一顆堅強的心!有時候,請收起你一半的愛心做父母,要舍得孩子承受挫折的磨煉,要舍得孩子吃些苦受點累,要舍得孩子獨立麵對困難,家長必須狠下心,放開手!因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給孩子準備一切,不如讓他們嚐試自己去闖蕩!

優秀孩子是“摔”大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給孩子準備一切,不如叫他們自己去闖蕩;教給他們方法技巧,鼓勵他們自己去奮鬥。

孩子是摔大的。聽起來很沒道理,仔細想想,我們誰不是從磕磕碰碰中長大的呢?

其實,嬰兒從會爬開始,就一直遇到各種挫折,他們在“摸爬滾打”中、在摔的痛哭中站起來了;長大後讀書、走入社會要經受學習和生活的挫折,而這些生存體驗是人必須要承受的,沒有人能逃脫,這也恰恰是鍛煉我們基本生存力的最基本過程。隻是現在的家長往往把孩子當寶貝,認為孩子承受不起這些鍛煉生存力的挫折罷了。

有科學研究說,人們生活條件改善了,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卻越來越差了。看來確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問題了,從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行為來看,這確實值得思考。溺愛會造成毀滅。現代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主要表現在: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處處姑息遷就,無限度地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和要求,此為其一;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培養孩子自己照顧自己的習慣,不讓孩子承擔任何家務勞動,一切由家長代勞,此為其二。父母的溺愛容易損害孩子的抗挫折力,也即毀壞孩子的生存力。誰沒有經曆過挫折?挫折是體驗一個人生存能力的唯一坐標。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也有不同的表現。這種不同的表現與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我們來看看下麵的三則故事:

一個4歲的小女孩,坐在秋千上蕩秋千,滑稽的是,秋千周圍站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四大“守望者”,分別負責推、擋和兩旁護駕。如此嚴密的防範也難免馬失前蹄,秋千下落時,小女孩沒抓緊繩子,滑落在草地上,但她隻愣了一會兒,自己站起來拍了拍屁股想繼續玩,這一家子人卻堅決把她帶回了家。

一個在父母的百倍“嗬護”下長大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了。他沒去找工作,在家準備公務員考試,雖然公務員的工作不錯,但是競爭非常激烈。他感覺這個壓力非常之大,稍微懈怠一會兒,媽媽說了一句:努力一點,要不就出去找點事情做。他聽了這句話後竟然卷著被子就從窗戶上跳下樓去了。

有一天,一個眼淚汪汪的女學生半路上攔住了龍應台教授的車子:“有個同學扭傷了腳踝,你能不能捎帶我們下山?我攔了三輛路人的車,他們都不肯幫忙!”“好吧!”龍應台答應了。於是眼淚汪汪的女學生扶來了另一個眼淚汪汪的女孩子,一跛一跛地,進了龍教授的車。下山隻有幾分鍾的車程,可是車後的兩個人卻哭個不停。受傷的哭,因為腳痛,想媽媽;沒受傷的也哭,因為她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情況。事實上,這樣的情況隻需要打兩個電話,第一個打給校醫,第二個打給計程車行,僅此而已。可這兩個女學生卻哭成一團。

這是三個真實的事情。第一個故事其實是我們普遍的家庭教育的縮影:家長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傷害;第二則故事也許是個特例,但它說明了父母溺愛孩子所帶來的後果。其實在現在,孩子忍受不了挫折而自尋短見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了。螻蟻尚且偷生,人都有求生的本能,第二個例子中的年輕人,本來大有前途,但他竟然視自己的生命為草芥,可以說他是嚴重缺乏抗挫折能力,生存意識極度匱乏。可見溺愛對孩子的毀壞程度,使孩子經不起小小的打擊,甚至選擇死亡來對抗壓力與挫折。第三個故事同樣說明了孩子在嬌生慣養中磨滅了自己的基本的自理能力,龍教授說她們20歲,正在接受大學教育,可她們獨立處事的能力,還不夠5歲。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從小對孩子少那麼點“關愛”,讓他們從小體會一點挫折的味道的。例如,考試結果與期望值差異過大,競爭失敗,被誤解,受冷落等等,利用得當,都可以達到提高孩子挫折耐受能力的目的。我們父母太害怕孩子受到委屈了,可孩子終究要去社會闖蕩,在這個社會,人怎麼可能不受到一點傷害。當然,父母有意識的挫折教育不能太多,而且在孩子失敗後要主動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孩子經曆挫折過多,又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容易讓孩子失去信心。

我們父母總是企圖給孩子一切,這實際上害了孩子,因為孩子一路走得太順了,一旦受到挫折和打擊,將不懂得怎樣去麵對困境;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也將造成孩子好逸惡勞的品性,古人說的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給孩子準備一切,不如叫他們自己去闖蕩;教給他們方法技巧,鼓勵他們自己去奮鬥。不過,授孩子以“漁”並非放任不管,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失敗後,家長應為孩子分析原因。最重要的是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歸因方式,讓孩子自己解決因挫折帶來的壓力和心理陰影。歸因方式即是指當人們遇到失敗時歸結原因的方式。心理學家發現,它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消極的,指把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不行”、“腦子笨’等消極因素;或者把失敗歸結為“運氣不好”、“別人比自己太強”等外部不可改變因素,這些歸結方式直接導致孩子失敗後放棄成功的機會;第二種是,把失敗歸結於“自己努力不夠”、“沒有掌握好方法”等可改變因素,則孩子會把重心放在如何改進上。告訴孩子正確的總結方式,當孩子再次遇到失敗後,他們會“屢敗屢戰”,直至成功,這也是一種授孩子以“漁”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