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孩子開始嚐試付出,他就會發現:快樂原來如此容易——隻要孩子付出,他就可以得到,而且他給予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家長教育孩子,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能夠“施”是幸福的,不要計較別人不“施”給自己,不要當弱者。為此,家長可幫助孩子列一張清單,寫下孩子覺得他可以做的事情,他可以付出什麼,他可以幫助誰,然後在今天就完成其中一件事情,體驗自己是否從中獲得了快樂。
4.教育孩子端正付出的態度
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施與並不是一場交易,不應期待相等的回報:別斤斤計較,要付出便要付得心甘情願,不要讓別人感激。其實老天爺很公平,有付出一定會有回報,隻是回報不一定如我們所預料的那樣。因此無所求的態度才最健康。假如為他人付出時還心想:他應該感激我,我應該得到回報;他應該感到內疚。那根本不算是付出,那是像做生意一樣在講條件。
總之,要讓孩子知道,人一定要學會付出。付出才產生愛,有愛才有收獲,隻有孩子愛別人,他才會得到別人的愛。付出真誠的心和愛,必會使孩子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時時付出的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們帶給了這個世界和平與快樂,這本身就證明他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父母們要記住:選擇對你和孩子有意義的事,不要喪失興趣,盡量與孩子一起參加。家長要想讓孩子關心愛護他人,親身經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說教是絕對不夠的。
愛心是什麼?愛心,是熱情開朗的性格和對人、對事、對物一貫關心的態度;愛心,就是能體察別人的心情,能站在別人的位置與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為別人著想,能夠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失望之情。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你播種什麼,就會生長什麼。如果不給孩子播下愛心的種子,孩子肯定不會有愛心的生長。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的內心世界充滿愛,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愛心,才能讓孩子懂得感恩。
1.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有人說,一個根本不知道關心別人的人必定會萌生出陰暗的心理,冷酷無情的軀殼內必定包裹著一顆殘缺的心靈。
培養孩子的愛心一定要趁早,要從小就在孩子的心靈中撒下愛的種子,讓他具有愛人之心。有專家研究指出,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個年齡階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俗話說:“一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學會情感的投入和移位,熱愛家庭和周圍的人,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父母、爺爺、奶奶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愛及具體表現,並讓孩子嚐試用同樣的愛心、感情和行為去對待愛他的人。比如說孩子過生日時,我們送給他生日蛋糕,這時,要告訴孩子我們的生日,還要告訴孩子:“你也要記得爸爸媽媽的生日哦,要記得給爸爸媽媽一份生日禮物啊!”到我們過生日時,可提醒孩子,並鼓勵孩子為我們做一件禮物,比如手工製作,一幅圖畫等。這樣既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動手的快樂,也會讓孩子明白給予父母一份愛心是件更快樂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培養孩子的愛心。但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要讓孩子主動地從內心深處明白應該對別人有愛心。
2.培養孩子學會愛
當一個孩子學會了去愛別人的時候,他就有了一顆愛心。愛心也就是關愛他人之心,它有許多外在表現形式,蘊含著深廣豐富的內涵。孩子從小就會受到各種愛心教育,如尊敬父母、尊重他人、熱愛祖國、善待自然、保護弱小等。毋庸置疑,這些包含著愛心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有利於人們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使彼此間的交往更加融洽、更加友善。我們每個人都有愛心,孩子也有,但孩子的愛心表現得並不明顯,這就需要做父母的進一步培養和激發。
3.給孩子上一堂愛心增長課
孩子的仁愛之心,在3種情況下最容易激發出來:一是對別人的艱難和困苦能夠充分地理解和同情的時候;再是個人的關愛和救助活動能夠得到他人乃至社會肯定的時候;還有是把自己幫助他人真正當成是一種快樂的時候。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幫助才能願意幫助,讓別人快樂才能自己快樂。而“愛心增長課”恰恰起到了這樣3方麵的作用。
4.多給孩子講一些愛心故事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承受了太多的愛卻不太會付出愛,那麼,怎樣才能既不受到孩子的排斥,又能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心小動物呢?要知道,故事永遠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故事中的內容也常常會被他們當成格言一樣信奉。作為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有意識地將包含此類教育意義的故事讀給孩子聽,比如托爾斯泰的童話《七顆鑽石》等,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這樣的方法,孩子很樂意接受,父母也不用費太大力氣,同時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