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懂得感恩的孩子最優秀(4)(3 / 3)

1.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如果在幼兒時期錯過了同情心的培養,孩子長大了,變得強壯了,再想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就為時已晚,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是弱小者了。對於十八九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渴望長大,崇尚力量,渴望自己的力量被社會承認,一時衝動的暴力事件常常是十八九歲的男孩所為。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的同情心得到培養,到十八九歲的時候,就會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弱小者,並且在未來的人生中時刻準備關懷弱者。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天,媽媽帶玲玲在外邊玩,一個比玲玲還小的妹妹跌倒了,大哭起來。玲玲的媽媽鼓勵玲玲去扶起小妹妹。玲玲幫小妹妹擦眼淚,嘴裏還不停地說“別哭了,別哭了,我來和你一起玩”,並把自己手裏抱著的一個布娃娃給妹妹玩。玲玲的這種表現就是具有同情心的表現,這與玲玲母親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在玲玲能理解語言,並能用語言進行表達時,媽媽就給她講故事,告訴她痛苦者的感受。當爸爸生病時,媽媽讓玲玲幫助拿藥、遞毛巾,摸摸爸爸是否發燒等,以此來培養玲玲的同情心。玲玲媽媽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兩歲多的孩子看見別人痛苦時,會誠懇地去輕拍或撫摸別人,以表示同情。她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安慰別人,如她認為玩具可以解除痛苦,於是便把心愛的玩具送給悲痛者。當她聽到故事中小白兔被老狼吃了時,會為白兔而哭。所以父母有責任抓住這一時機,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2.言教與身教並重

家長要有意識地把同情別人的舉動讓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譬如,親友或者同事病了,帶著孩子去看望;親朋好友遇到了困難,熱心、主動地去幫助解決;看見老人或者小孩走路跌倒了,主動上前去扶起。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感覺到,人活著不能隻顧自己,還要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應該伸出援助之手。這種耳濡目染的效果比給孩子講大道理、告訴孩子“做人要有同情心”效果強得多。

3.引導孩子同情、關心小朋友

周圍鄰居的小孩不當心碰痛了,孩子見狀卻哈哈大笑,此時父母不要責怪孩子“幸災樂禍”。孩子是被鄰居小孩突如其來的表情動作惹笑的。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當趕緊說:“哎喲,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憐啊!上回你不當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嗎?”孩子聯想到自己的痛苦經驗就會止住笑了。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去關心那個碰痛的小朋友,問問他還痛不痛。如果鄰居小孩跌倒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來。經過幾次類似的行動之後,孩子一般對小朋友的苦痛就會比較同情、關心了。

對於孩子表現出有同情心的舉動,父母千萬不能不加分析便胡亂指責。如孩子在看電視時,看見以強淩弱、壞人欺負好人,心裏就難過,甚至流淚,有些父母每每這個時候就罵孩子:“哭什麼?沒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同情是一種沒出息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得自私、冷漠、麻木,亦就談不上感恩了。作為父母,一定要保護孩子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語去打擊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話他,哪怕是善意的。

4.要教育孩子愛護動植物

當發現孩子殘忍地對待小動物時,要及時給予製止和解釋。平時也可把孩子帶到動物園、自然博物館或水上世界去參觀,或讓孩子自己飼養小動物,讓孩子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對小動物的殘忍行為。

年幼的孩子認為小貓、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樣,是有小生命、小靈魂的,也是知冷知熱、通人情的,因此,他們往往對小動物、小生物表示關切,很喜歡,甚至把它們當人一樣和它們嘀嘀咕咕地說話。家長不必去向孩子解釋這些動物與人不同,相反,應該肯定,支持孩子對這些小生命的關心和愛護,並借此告誡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負小動物。孩子們對動植物的這種仁愛之心,會有助於他們同情心的形成。

總之,同情心是愛的萌芽,是人類一種很珍貴的感情,它表現在對別人的痛苦表示關心和安慰。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不僅是人類美好情感的花蕾,而且是和諧社會的溫泉,由同情心的養成之水,可能會較順場地流向學會感恩之渠。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同情心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