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懂得感恩的孩子最優秀(4)(2 / 3)

5.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愛心活動

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誌願者活動,通過一些途徑幫助孩子找到奉獻愛心的機會。比如,幫助鄰居打掃衛生,給老年人閱讀書報,給小孩當家庭教師,給生病的小孩做玩具,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幫助老人,或者帶著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等。當然,還有一種獲得這種親身經曆的方法,就是參加一個當地或在全國或世界範圍內組織的助人為樂活動,沒有比這種親身經曆更能促使孩子產生愛心的了。一個中學生在參加了兒童安居工程建設之後說,她真的學會了在購物甚至在買口香糖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真需要這個嗎”?

6.父母要懂得示弱

讓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力所能及地為父母做事。家人生病時,給孩子表明,家人需要他的照顧,比如讓他削水果、倒水等。平時工作回到家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媽媽累了,想躺一會兒,你給媽媽拿一個靠墊吧?”家長時常有意地“懶”一下,有利於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情感。

7.幫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給我”、“我要”,這是孩子最常說的幾個詞,由此可見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大人們也習慣用這些來證明“人生來是自私的”這個說法。人都有自私的一麵,自私是個體存在的根本條件,隻要將自私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就會讓愛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孩子最先學會的話一般是“爸爸”、“媽媽”,這表明在孩子的意識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的愛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但是,作為父母,一定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父母也有享受的權利,孩子也有為這個家庭服務的義務,從而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要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形成“長輩先用,最後輪到我”的意識;讓孩子在學會享受時應首先考慮他人,如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盡可能提供幫助,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總之,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父母應該努力創造一個富有愛心的家庭,同時也給孩子機會讓其學習照顧父母、長輩,讓孩子明白愛心是相互交流的,不隻是單方麵的索取。

8.培養孩子關照他人的好習慣

姨母到哈裏家做客,哈裏叫出自己8歲的女兒泰密,讓她向老人問好。隨後的幾天,哈裏將照顧老人的任務交給了泰密。泰密是個很乖巧、很聽話、很懂事的女孩,也很樂意照顧老人,但問題是,她以前從來沒有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後來在父母的幫助下,泰密終於學會了如何關照老人。姨母在哈裏家玩得很開心,走的時候摸著泰密的頭,不住地誇她是個好孩子,是一個會關照人、有愛心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關照別人的好習慣,這樣一來孩子的善良、愛心在關照父母、關照老人甚至關照陌生人身上得到體現。在關照別人的同時,也是付出愛心、顯示善良的時刻。

總之,作為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進行愛心教育,隻有這樣才有良好的心態去感恩與助人,享受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好!

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作為父母,一定要保護孩子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語去打擊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話他,哪怕是善意的。

感恩,不僅僅是道一聲“謝謝”,其實要有豐富的善良的情感作“根基”。而同情心則是基本的細胞。麵對一些弱勢,要有基本的同情心,這是做到感恩的前提。如果沒有基本的同情心,感恩就很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然而,現今許多父母對孩子百般嗬護,舍得花大本錢進行智力投資,可惟獨忘記對孩子同情心的培養,似乎孩子除了學習外,別的什麼都不需要。漸漸地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愛,也感受不到愛,更不知道怎樣表達愛。他們不僅不愛社會,不懂生活,同樣也不愛父母,不懂感恩父母。從來沒有去考慮和體諒他人的需要,不知道為他人做些什麼更不要說幫助他人、欣賞他人、感恩他人。殊不知,我們的孩子經常麵對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充斥暴力、毒品、殘忍或不公正……這些都有可能讓我們的孩子缺乏愛心而變得冷酷無情。當孩子所遭受的殘忍越多,他們就會越感到苦惱,開始容忍不善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些負麵影響最終會使孩子變得為人刻薄,卑鄙,甚至麻木不仁,對生活失去信心。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他們同時也得不到他人的幫助。在人際交往中,感受不到人間珍貴的友情和同情,也不善於與人相處,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