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給父母的忠告(2)(2 / 3)

艾倫坐了下來,樹很快樂……

教子有方

那棵樹就好像我們的爸爸、媽媽,孩子就好像那個小艾倫。小時候,孩子總是圍繞在爸爸、媽媽的周圍玩耍。漸漸地長大後會離開父母的身邊,不常回來,而且每次回來都是不快樂的時候;不然就是有什麼需要的時候,而常常父母都會把他們身上最好的、最符合孩子需要的東西交給孩子。

而這時,孩子總是拿了東西轉身就走,留下渴望子女留在他們身旁的父母。雖然如此,凝視著漸小的背影,他們在心中卻是不斷地說著“希望他會快樂,祝福他一路上順利、平安”。而當孩子疲憊時,他們就伸出雙手懷抱著孩子,讓孩子安穩地在他們的懷中休息,不受吵鬧。孩子對父母總是不斷索取,但是父母卻都無怨無悔,而且還不求回報。父母有這樣子的義務對孩子嗎?沒有。那又為了什麼使他們這樣做——隻因為愛。

真正的男子氣概

有位男孩已經十五六歲了,卻沒有一點男子氣概。他的父親很為自己的孩子苦惱。於是,這位父親去拜訪當時最著名的一位神父,請教他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訓練得有男子氣概。

神父說:“如果您真的想讓他有男子氣概,那麼請把孩子留在我這裏,3個月以後,我一定可以把他訓練成真正的男人。不過,在這3個月當中,我請求您不要來看他。”父親同意了。

3個月後,父親再次來到神父那裏。神父安排孩子和一個拳擊高手進行一場比賽,以展示這3個月的訓練成果。

高手一出手,孩子便應聲倒地。不過,他立刻站起來繼續迎接挑戰,但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來……就這樣來來回回一共16次。

神父問父親:“您覺得您孩子的表現夠不夠男子氣概呢?”

父親說:“我感到在上帝麵前無比羞愧!想不到我送他來這裏受訓3個月,看到的結果竟是他這麼不經打,被人一打就倒。”

神父說:“對於您隻看到表麵的勝負,我感到很遺憾。您是否注意到您兒子那種倒下去立刻又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呢?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氣概啊!”

隻要站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教子點滴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常常隻看重結果,卻忽視過程;隻看到孩子的不足,而不見他們的優點。父母及教師慣於用成人的思維定勢去理解孩子,甚至對孩子橫加指責、挖苦諷刺。我們自以為沒有體罰孩子,似乎比較“文明”,但這樣的粗言惡語帶給孩子的傷害卻難以估量。體罰傷害更多的是孩子的身體,而“心罰”更多的是傷害孩子的心靈。受罰的孩子自尊被摧毀,自信被打擊,智慧被扼殺。

向孩子認錯

最近,我常發現我做事心掛兩頭,手裏做著一件事,心裏想著另一件事。想想也無奈,我的母親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帶大我,而我要我的兩個女孩替我分擔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事。

那是一個忙得要命的日子。我的截稿期緊得簡直不講道理,心頭壓力沉重,一大堆東西等著我去寫,那天下午孩子們在家。平常他們對媽媽的工作有種無言的尊重:盡量保持安靜,盡量別打擾她。

但那一天,不知是行星出軌還是正逢月滿,孩子們簡直像著了魔。女孩們本來應該在我辦公室旁屋子裏做功課的,但她們一直在那兒唱一首歌。她們唱和聲,一遍又一遍重複著熟悉的旋律。

唱得是不錯,但不是時候,我沒法工作啦!

“不許唱,做功課!”我拉開嗓門喊道。

“好的,媽媽。”喬茜說,柔柔的細聲細氣。但那小女孩仍哼哼著,聲音清潤,引誘大女孩和入,一場即興演唱會正在開演。

“你們得做功課!”我叫喊著。我覺得自己的血壓在升高,“學校的正事不做。你們不想要接下來玩的時間了?你們再這樣下去,我要扣減你們玩的時間。要明白,我可不跟你們開玩笑!”

我把她們分開,趕到各自的房間去。

但牆壁不能阻隔她們。不知什麼時候,她們又和上了,盡管是在各自屋裏。

我的威脅對阻止她們亢奮的情緒毫不管用。我氣極了,想到以前的想法是正確的:第一,早應該換換房子;第二,為了掙錢,平時太疏於管教。於是,我擺出那副父母常用來大聲警告孩子的模樣:青筋暴突,臉漲得通紅,猛然拉開蒂娜的房門,盡量突出大發雷霆的態勢。

蒂娜抬頭看著我,一臉的天真爛漫說:“我熬不住,媽媽,我隻是想快樂快樂。”她的聲音甜嫩而輕微,帶著怯怯的懇請。

我再也無法拒絕那張臉,而這時喬茜躊躇著走進屋來。

我開始笑起來。她們也加入進來,我們一起敞開胸懷地大笑——那種無法控製的大笑起來——我俯下身子把她們倆緊緊地摟抱著,親吻著她倆:“是媽媽不對,媽媽不該這樣對你們發脾氣。”

我的心已明如懸鏡:我們不再需要換房子。孩子們隻是需要歡樂。

那一天真是太好了。我領悟到,上帝賜給了我兩個可愛的、快樂的孩子。

從此,我們把這稱為“發傻勁”。每星期來一次。但不要誤解,我仍然有失去耐心、發發脾氣的時候。

但還是要感謝喬茜和蒂娜,她們使我懂得了該怎樣生活,並從催命的忙碌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