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給父母的忠告(1)(2 / 3)

“你有什麼不明白呀?”塞德茲博士問兒子。

“進化論中說人是猴子變的,對嗎?”兒子問道。

“我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對,可是達爾文的理論是十分有道理的。”博士回答說。

“可是如果人是猴子變的,那為什麼現在人是人,猴子還是猴子呢?”兒子問。

“你沒有看到書上是這樣寫的嗎?猴子之中的一部分進化成了人類,而另一部分卻沒有得到進化,所以它們還是猴子啊。”博士說道。

“這可能有問題。”兒子懷疑地說道,“既然是進化論,那麼猴子就應該都得到進化,而不應隻是一群得到了進化。”

“為什麼這麼說?”

“我認為另一群猴子也應該得到進化,變成一群能夠上樹的人。”

迪德羅插了進來:“能夠上樹的人就是猴子呀。”

“不,我們是在討論進化論的問題而不是在講故事。”兒子嚴肅地說道,仿佛是對迪德羅的玩笑表示不滿。

迪德羅不再說話了,但塞德茲博士看見了他的臉上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色。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實質上是猴子之中的一群沒有得到進化……”塞德茲博士對兒子解釋道。

“我不明白,那是為什麼?”

“這一理論確實有些複雜,可是這是個事實。這可能和物種以及它們的生存條件有關係吧。”說實在的,要想給他解釋清這一問題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塞德茲博士隻好這樣回答。

“什麼生存條件?那些猴子是怎樣受到影響的?”兒子繼續追問不休。

博士隻能盡力向兒子講明其中的原因:“據我所知,一群猴子因為某種原因隻得到地麵上去生存,它們的攀越能力逐漸地退化,卻又學會了直立行走,經過了漫長的進化最終變成了類人猿;而另一群猴子還是生活在樹上,因此沒有得到進化。”

“我懂了,可是他們為什麼要進化呢?如果人能夠像猴子一樣靈活更好啊!”兒子又開始了另一個問題。

“雖然在身體和四肢方麵猴子比人靈活,可是人的大腦是最靈活的。”塞德茲博士說道。

“大腦靈活有什麼用啊?又不能像猴子一樣可以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兒子說道。

“身體靈活是很好,可是隻有身體上的靈活還遠遠不夠。大腦的靈活才是關鍵的,因為隻有大腦靈活了才能創造出文明。”

“什麼是文明?為什麼要創造文明呢?”兒子問道。

“文明代表著人類的進步啊。”塞德茲博士說道。

“可是人類為什麼要進步呢?”兒子問。

“因為隻有人類進步了才能有更好的生活,也隻有有了文明才能使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來。”

“人類為什麼要和動物區別開來,難道動物不好嗎?”

兒子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像潮水般湧來。許多在成人看來是非常可笑且毫無依據的,可是即使這樣,博士也盡量不讓兒子失望。

最後,兒子感到滿意了,對博士說道:“父親,我要出去玩了。請原諒我打擾了你和這位先生的談論。”說著,他就跑出了房間。

這位父親十分佩服地說:“博士,您的兒子真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非常佩服您有那麼大的耐心。”

博士說:“不是我的耐心比其他的家長好,隻是我認為認真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隻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孩子思考探究的精神,而不會把這種寶貴的品質抹煞掉。”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有無道理之說。作為父母,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讓孩子從小認識到愛問問題,學會思考是一項美好的品格和習慣。

教子有方

孩子容易被突然冒出來的念頭所控製,而且沒有任何理由。當孩子突然產生新念頭時,他們還不會分析這種要求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大多數孩子的念頭,不一定是他最感興趣的事,隻是突然產生一個念頭,過一會兒就會忘掉。突如其來的念頭,對孩子來說是樂趣,對父母來說是為難,孩子脾氣很大,不停地與大人糾纏,可大人無法辦到。這時,訓斥、責罵、欺騙都不是好的做法。

其實孩子的“傻”問題,往往蘊含著他獨立思考的成果,而獨立思考恰是促使孩子思維得以發展的保證。愛因斯坦曾提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自小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如自小學會自我評價,培養自我收集、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多角度或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等。

父母不如換個角度,欣賞孩子的“傻”問題,培育敢問的勇氣,讓孩子在成功的實踐中產生一種想提問題的願望,從而使孩子把提問題當做一種自我需要。同時,增長會問和善問的本領,可以訓練他們縮小問題空間的搜索式提問技能。

耳濡目染

得克薩斯州議員薩姆·休斯頓·約翰遜給他的大兒子林頓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林頓到3歲的時候,父親無論走到哪兒,他都要跟到哪兒。父親到理發店理發時,小林頓也要跟進去,執意坐在一張椅子上,讓理發師像給父親刮胡子那樣,用刮胡刀的刀背給他刮臉。1913年,林頓一家人搬到了約翰遜市居住,林頓更少見到自家的親戚了。“他要模仿父親的願望異常迫切,”林頓的妹妹回憶說。林頓把自己的父親視為“一位夥伴,一位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