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金融支持農產品加工能力明顯增強。6月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向茶、林、咖啡、蠶桑、橡膠、生物藥業糖業、煙草發放貸款餘額63.3億元,1~6月累計發放38.3億元,其中林業及林產品加工業11.5億元,茶業6.2億元,咖啡3.4億元、煙草3億元,橡膠2.2億元。目前,茶、林、咖啡、蠶桑、橡膠、生物藥業、漁牧業實現了農產品加工全覆蓋,使全市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特征逐步呈現。
五是金融助推高原特色綠色生態品牌較快發展。近年來,通過全麵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和三品認證管理,全市20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IS9000、GAP、GMP等質量體係認證,29個農業龍頭企業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46個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化組織)獲得“三品”認證,獲得“三品”認證的產品116個(無公害產品100個、綠色食品34個、有機食品26個),目前持有效證書產品112個,獲得“三品”認證基地麵積合計24651.9公頃。培育並推動了帝泊洱、龍生、愛伲、佳浩等綠色生態產品品牌走出雲南、走向世界,“帝泊洱”茶珍供不應求,“普洱鬆香”、“普洱咖啡”成為普洱出口創彙主要產品。
六是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一是探索出了“公司+農戶+信貸”、“農戶+信貸+保險”的符合林農與林企實際的林權抵押貸款新模式,並在全轄範圍內得到有效推廣。二是以扶持林業龍頭企業和林業產業大戶為切入點,采取以經濟作物林為抵押,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及覆蓋麵。三是針對當地評估機構資質不夠和外地評估機構收費較高的問題,出台林權抵押評估新辦法,根據客戶、區域、樹種、樹齡等不同,確定不同的評估方式和評估標準,切實解決林權評估難問題。四是聯合有關部門出台創業促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新政策,通過進一步明確優惠政策、放寬貸款條件、擴大擔保範圍、創新擔保方式、簡化貸款流程,有力推動了小額擔保貸款業務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五是探索出了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反擔保模式和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的小額擔保貸款發放模式,有效解決農民創業融資難題,擴大小額擔保貸款規模。截止6月末,全市林權抵押貸款、“貸免扶補”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就業貸款、特色農業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小企業網絡循環貸款等10項農村金融創新產品貸款餘額48.2億元、3.5逾萬筆。
三、存在問題
(一)農業的弱質性和特色農業產業化自身問題導致金融支持乏力
農業產業的內在弱質性表現在生產周期長,自然因素影響大,產出不確定性大,產品供求彈性小等方麵,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導致了農業收益的不確定性,造成農業產業化組織自身積累不足,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競爭力不強,同時由於缺乏抵押擔保機製,使得涉農貸款風險較大,農業產業化組織獲得貸款能力不強。
(二)金融服務單一無法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多樣化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益不適應農村經濟社會和農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的問題依然存在。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指導下,農村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基於種養殖業的農業產業鏈條得到延伸和發展,農民收入增長呈加速趨勢。農村經濟的繁榮與農民收入的增加改變了以往農戶金融需求特征,然而農村金融服務仍以傳統的“存、貸、彙”為主,產品結構簡單、配置單一,已無法有效滿足農村金融的現實需求。
(三)貸款投放結構不盡合理
一是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呈現出向大企業、大項目集中的趨勢,農業貸款投放力度相對減弱。二是農業貸款大量投放給農戶個人,由於缺乏抵押擔保,部分龍頭企業難得獲得貸款支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發放貸款很少,大都是以個人農戶貸款獲得。三是農業貸款中對農業設施、科研等方麵投放很少,投放大部分為生產經營及消費類貸款。四是貸款期限與差異的農業生產實際資金使用期限不一致。五是貸款投放與特色農業生產實際資金需求額度不適應,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設施,科技支持等跟進,因此初期投入較傳統農業生產多,然而,目前農村信用社在信貸支農中依然以發放生產經營和消費類貸款為主,不能滿足特色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四)農村金融風險分散渠道不暢
一是農業保險覆蓋麵小。農業作為弱勢產業,麵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保險公司對農業類保險大部分投保在森林、煙草和煙葉險種,這與三農發展對風險控製需求及不適應。二是缺乏有效的農業信用擔保體係,農村種植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擔保難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三是專門從事農業、中小企業風險投資的機構和產權市場匱乏,農村企業從創業到各個發展階段股權性資本融資不足,過渡依賴銀行債務性資本融資,加大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四是農民貸款抵押擔保不足,整體抗風險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