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第一所中國人自己辦的女學堂,是由經元善讚助經費於1898年創辦的上海桂墅裏女學校。又稱為“經正女學”或“經氏女學”。其創辦宗旨是:“采仿泰西東瀛師範,以開風氣之先,是複上古婦學宏觀。其教育宗旨以彝倫為本,所以啟其智慧,養其德性,健其身體,以造就其將來為賢婦之始基”。
主要特點是學校內行政管理人員、提調、幫辦和內董事等都由婦女擔任,除一名西文教師是外國女士外,其餘教習全是中國婦女,開創了我國近代婦女聯合辦學的先例。同時她們還組織了女學會,創辦了《官話女學報》。該校主要組織者有康同薇(康有為的女兒)、李蕙仙(梁啟超的夫人)和經元善的夫人等。“經正女學”的誕生,無疑是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歧視婦女的傳統封建禮教的挑戰。
戊戌維新運動醞釀過程中,教育的改革是第一個大題目,1897年春梁啟超在上海《時務報》上發表了《論女學》的長文,同年底又在《時務報》撰文《倡設女學堂啟》,認為創辦女學堂是“振二千年之頹風,拯二兆人之籲命,……興國智民,靡不始此”,又擬訂了《上海新設中國女學堂試辦略章》為興辦女學作了具體規劃。
“經正女學”正在籌設第二分校的時候,戊戌變法即告失敗。“經正女學”也難以生存,終於在1900年中秋節後被勒令停辦。
“經正女學”為時兩年,盡管時間不長,但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卻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作為近代女學的先聲,代表著一個新的開端。
“經正女學”第一期共招收學生16名,年齡在8—15歲之間,學生在校寄宿。第二學期學生人數增至20人,其中有8個姑娘沒有纏足。次年初,學生增至70餘人。
該校課程分中文、西文兩種。中文課如《女孝經》、《女四書》、《幼學須知句解》、《內則衍義》和唐詩、古文等。女紅、圖畫、醫學,間日習之;讀書寫字之暇,兼習體操、針補、琴學等。同時開設了算術、地理、醫學等自然學科。
“經正女學”的培養目標是師範教師,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