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教授故鄉博士城(1 / 1)

江蘇宜興、浙江東陽出了很多人才,現在外地工作的副教授以上的高級知識分子分別有620多人和1149人。

在我國科學家最神聖的殿堂——中國科學院,宜興籍的學部委員就有9人,東陽籍的學部委員有4人。在藝術界,繼繪畫大師徐悲鴻之後,有吳冠中等人,電影藝術家有於伶,還有被譽為我國“會計之父”的潘序倫,新聞學家徐鑄成等。

宜興和東陽自古以來就重教成風。宋代元豐年間,蘇軾在宜興建立書院,到清末全縣有9個書院。在這段曆史時期,宜興出了6個狀元。

過去有“無宜不成校”的說法,宜興中小學畢業生有很多人考上外地的大學、中學,因此不少大中學校都有宜興籍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後,又有“無宜不成教”的說法,即外地的各類學校,特別是蘇南的學校,都有宜興籍的人在那裏執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大等24所院校的校長都為宜興籍的教授擔任過。更有趣的是,同出生在該縣高塍鄉小橋頭村的蔣南翔、虞兆中,一個在北京當過清華大學校長,一個在台灣當過台北大學校長。

至於東陽,唐宋時期就遍建書院、學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葉適都曾在這裏設壇講學,學風昌盛造就了一代代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十年來,尊師重教之風更盛。全國恢複高考製度以來,東陽已向全國大中專學校輸送新生1.2萬多名,是建國前17年的3.7倍。近十年來,這裏平均每年都向高等院校輸送新生700多名,居浙江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