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中國古代人才思想評析(2 / 3)

漢唐時期

兩漢時期,隨著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發展,統治者非常注意選拔、造就適應其需要的大批專門人才,因而,使人才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其中,以王充劉邵等人對人才問題的研究最為突出,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均明顯超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

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其《論衡》中,較全麵、深入地論述了人才問題。他繼承並發揚了司馬遷時勢造英雄的思想,認為人才不能自然而然地產生,必須經過實踐的磨煉。他說:

“學問日多,簡練其性,雕琢其材也。”強調了積累知識,鍛煉品性,磨煉成才的重要性。

其次,他看到人才是參差不齊的,不同層次的人才勝任不同的工作,要恰當使用人才。再次,重視人才實際作用的發揮。他認為,空讀詩書而不能學以致用,就如同知草木而不能采伐,“以作房屋”或“以和方藥”,這樣的人才毫無用處,不能算作人才。並提出以人才發揮作用的大小評價人才,實際上是最早的“實用主義”。另外,他還認為人才作用的發揮,依賴於用人者—即執政者,也就是重視環境對人才利用的影響,最早提出了人才有效利用的思想。

三國時期,誕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人才學理論專著—《人物治》。在這部書中,劉邵總結了人才成長的曆史經驗,繼承了以往的人才思想並有創新,係統闡述了人才本質、人才分類、鑒別人才與用人的標準、原則等問題。

(1)第一次從氣質的角度對人才進行區分。

認為物質是由五種不同物質即“五行”構成的,所以“質有兼偏、性有高下”。

(2)選拔人才,堅持德才標準,德為先,反對曹操的“唯才是舉”。他將人才分為“兼德、兼才、偏才”

三類,認為德才兼備者最佳。首次,從德才兩方麵審視人才。反對隻唯德,隻唯才。

(3)首創“八官”和“五視”的方法識別人才,並將觀察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偏頗謬誤總結為“七繆”。

(4)在人才選拔上,強調君主和人才兩方麵的因素。一方麵,君主要善於識別、任用人才;另一方麵,人才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表現。

(5)第一次,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才的心理動態,建議采取不同的方法駕馭人才,量才而用。

唐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唐太宗李世民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他從隋朝滅亡中認識到人才在治理國家、維護統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製定了壓製士族,廣攬人才,虛心納諫的政策,還改革了科舉製度,選拔了許多優秀人才,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麵。

從這段時期來看,重視人才仍然是主要的話題。但由於社會地位、價值觀和所處時代的不同,思想家們又各具有不同的人才思想。司馬遷提出實踐出人才,時勢造英雄的思想,大膽駁斥人才天生論。王充針對當時無才之輩居官自傲的社會局麵,提出了以實際效果來評價人才的思想,是實用主義的先驅。劉邵不僅揭示了人才的本質,而且,還最早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才進行區分和選拔使用,將人才選拔標準具體化為德才的雙重標準。

可以看出,在具體內容上,思想家們的人才思想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的,是應時而生。與先秦相比,在人才培養上,從重視社會鍛煉,養士,到開辦官辦學校,大規模培養人才。在人才選拔方麵,從籠統的“賢”具體為“德”、“才”或“德才兼備”。在人才使用上,從重外在考察到關注人才的心理特征,對人才的了解更全麵,使用更科學。從隻顧選拔、任用,不重效果,轉向注重業績的考察。可見,對人才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