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中國古代人才思想評析(1 / 3)

俗話說,知史而明智。我們有必要從曆史發展的角度,審視古今中外思想家對於人才問題的思想精髓,力求做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現規律性的東西,以資借鑒。

我國古代人才思想一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漢唐時期和宋、元、明、清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我國人才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是我國奴隸製度走向崩潰、封建製開始興起的社會變革時期。戰國是我國封建製開始確立的時期。麵對當時社會矛盾的發展,諸子百家,學派林立,紛紛向統治者陳述自己的觀點,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最解放,學術空氣最自由,創見最多的時期,推動了人才問題的研究和人才思想的發展。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華民族文化博大底蘊的奠基者,在中外曆史上極負盛名。因此,其人才思想特別值得挖掘研究。其主要思想:

(1)首先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才難”的思想,認為人才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成敗。然而,人才十分難得,但卻對國家十分重要。因此,他感歎:“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勝。”(2)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必須“重才能,舉賢人。”(3)在人才選拔和用人上,強調領導者的作用。他說,作為領導者—國君和執政者,首先要身正、賢明、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就是說要以身作則,率先示範。其次,領導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知人善任,時刻警惕那些花言巧語、能說會道的人,隨時提拔那些學問道德很高並有治世才能的人。再次,選拔人才時,要注意聽取和鑒別群眾的意見。不要人雲亦雲,也不要固執己見。對於人才,也不能求全責備,應善於看到和發揮人才的特長。(4)重視人才的修養。他認為“仁”是人才所具有的高貴人格和理想境界,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口號,主張人才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大思想家墨子,同樣也認識到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其所著的《尚賢》一文中,提出了“尚賢使能”的主張。他從春秋戰國的長期戰亂中,深刻認識到尚賢是為政之本,為政者尚賢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盛衰興亡。因而,提出“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一家之治薄。”

其次,他首次辯證地認識人才,認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也就是說,做官的也可能因失去才能而成為一般人,而老百姓也會因有才而成為顯貴。有才能就該得到選拔,沒有才能就應該被免除職務。

人才的廢舉,要聽取公眾的意見,不能憑個人的恩怨行事。這就是“任人唯賢”的思想。

再次,重視人才的自身修養。他認為人才在遇到困難時,要有自信心,不能因客觀條件的改變而更改;要有寬廣的心胸,經常與其他領域的人才進行交流,而不能有門戶之見,固步自封。

第四,在成才方麵,他認為人才的成功往往來自艱難困苦和屈辱,即所謂“國難多才,敗促人成”的觀點。環境僅是人才成長的一個方麵,要想成才,必須經過自身的刻苦努力,畢竟“名不徒生而譽不自大。”另外,墨子還提出了“人才易毀”的觀點,提醒執政者要及時發現人才,多培養人才,認真保護有效地利用人才。

作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首先提出了尊重人才的新思想。他說:“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就是說,執政者,如果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使用,讓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那麼,天下的人才就會高興地聽從國家的召喚,願意為國家服務。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大思想家們的思想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係統研究人才問題的著作《呂氏春秋》,分別用“下賢”、“察賢”、“期賢”、“讚能”等篇章,論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發現、選拔、使用等問題,實際上是對秦人才思想的總結,並有較大的突破。首先,它要執政者廣攬人才、不辭辛苦。其次,要認真辨別人才。怎樣辨別人才真偽呢?必須“人於澤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進行調查研究。再次,要運用感官進行考察,觀其行。書中總結了外用八觀六驗,內用六戚四隱的方法。“八觀”主要是觀察人在通達窮困、富貴貧賤時的不同表現,“六驗”是觀察人在喜、怒、哀、樂、懼、苦等情況下,能否保持操守。“六戚四隱”著重考察一個人如何處理與親屬、朋友、故舊、鄰裏的人際關係。還有,使用人才要充分信任和大膽使用。

可以看到,由於春秋戰國長期戰亂,人才對於國家盛衰興亡的重要性突顯,孔子、墨子、孟子等大思想家們充分認識到人才興國安邦的巨大作用,呼籲執政者要善於發現和使用人才。但各有不同,出於“人才難得”的感歎,孔子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強調執政者在吸引、留住、選拔和辨別人才中的主導作用。墨子站在下層民眾的立場上,呼籲統治者要任人唯賢,闡述了官民互生的辯證思想,認為在多災多難的春秋戰國出現了很多人才,但是人才易毀,而非難得。人才多出自社會的下層,而非達官豪門。看到了廣大民眾的巨大作用,以自身成長的經曆和觀察,他認為要想成才,必須自信、大度、刻苦努力。既看到環境對成才的影響,又強調自身的努力。孟子,也是站在統治者立場上提醒執政者,若尊重和重用人才,就會產生連鎖效應,使臣民順服,人才相佐。《呂氏春秋)在總結上述思想的同時,同樣站在執政者的立場上,對發現、辨別和使用人才進行了論述。但在成才問題上,隻強調主觀努力的因素,而忽視環境的作用。可見,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社會階層,人才思想觀是不同的,各為本階級服務,在人才重要的共識前提下,注重人才的培養、識別、選拔、吸引,並重視有效利用。在人才問題上,都強調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當然,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麵有失偏頗。但遠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哲就闡述了如此豐富的人才思想,是對世界人才思想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