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時期
宋朝時期,封建製度趨向保守,大批人才受到壓抑,但其人才思想仍有許多閃光之處。
如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在人才問題上都有獨到的見解。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才論》、《興賢》、《知人》等文章中,對人才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不僅深刻認識到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強調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說:“夫才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認為天資再好,若缺乏後天教育,也難以成才。在人才的選拔上,王安石主張用推薦和考察相結合的辦法來選拔人才,取消官僚子弟的特權。在人才的使用上,他強調要唯才是宜,用人所長而避其短,不求全責備。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應讓其做其所擅長的專門工作,而不能什麼工作都做,甚至做其所不能。一旦做了某項工作,要長期進行考察和評價,不能隨意更換工作,這樣不利於人才發揮作用。這是王安石人才思想的一個獨到之處,對今天仍有啟發意義。另外,對於人才管理,他提出“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即通過物質、精神、法律等方麵的措施來約束和激勵人才。
北宋宰相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有許多有價值的人才思想。其中,最有創見的部分是他對德才關係的論述。他反對“唯才是宜”的觀點,認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就是說,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品德是選拔人才的首要依據,用無德有才的人還不如用德才全無的愚人。
清朝康熙皇帝提出了“人才至上,德才兼備,納諫招賢,寬以待人,從實考核”
的用人原則,大量地選拔不同民族的人才。作為皇帝,他沒有用“天才論”來愚弄人民,否定“天才論”
,認為人類知識都是後天學習得來的。此外,他還注意選拔有培養前途的人,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體現出尊重人才的思想。
可見,這段時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們同樣十分重視人才的作用,既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又有所創新,但突破比較少。如王安石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思想、司馬光的德才關係論等。與前兩段時期相比,在成才問題上,更強調教育的作用,在人才選拔問題上同樣存在“德”與“才”的爭論。
人才思想評析
我國古代的人才思想是十分豐富的,涉及了人才的本質、人才資源開發、分類、識別、原則、吸引、留住、管理和利用等。總的趨勢是人才思想的探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全麵,由重外在因素到重心理特征,由任人唯親到任人唯賢,由一般使用到重有效利用,由重社會鍛煉到重大規模正規教育,由不夠尊重人才到尊重人才。在個人作用的發揮上,充分注意到環境的因素,特別是政府職能的發揮和個人的主觀奮鬥。雖然各朝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不同階層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們人才思想存在一定的差異,思想內容受到時代的製約,服務於本階級的需要。人才思想自始至終貫穿著兩條線索:
l.在人才的選拔標準上,“德”與“才”的爭論。總體而言,主張德才兼備,德為先者占絕大多數,但也存在“唯才是舉”的不同意見。如三國時期魏國丞相曹操。這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忠君”思想。這種思想有時甚至走向“無才便是德”的極端,使不少庸才之輩當道。
2.任人唯親與任人唯賢路線的鬥爭。雖然大部分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都重視人才的重要性,主張選拔有才能的人。但是由於士族製度、世襲製度和宗族製度等的存在,導致這兩條路線的鬥爭激烈的進行。
一方麵,執政者特別是皇親國戚等主要掌權者,為維護其家族的統治,毫不猶豫地安排其宗室位居高官,執掌大權。隻有當宗室們不能勝任或迫於外力壓迫時,才肯任用非宗室之人。在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門,則讓非宗族之士進人,以緩解下層有才之士的不滿情緒,穩定社會秩序。
另一方麵,一些高官或一般官僚在選拔人才時,也往往讓自己的親朋密友近水樓台先得月,但也有一些清正廉潔的官吏真正用人唯賢。這就使得許多政治家,特別是皇帝們一方麵主張任用賢能,另一方麵又不得不維持宗室製度,成為兩麵派。歸根到底,由於封建製度的限製,隻能使封建政府的某些部門,向天下賢士敞開大門,不可能使天下賢士盡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