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處於內外交困中的清政府為解除統治危機,實行所謂的預備立憲,采取措施推進各類教育,為速記教育興起提供了有利條件。
清朝覆滅前夕,朝廷政務繁紛,鬥爭激烈,培養包括速記人才在內的政府機關實用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於是1910年2月4日資政院奏準在北京籌設我國近代第一個正規的速記學堂,這時蔡錫勇的兒子蔡璋繼承父業,在《傳音快字》基礎上寫成《中國速記學》,使之成為我國最早的速記方案。這個方案最早提出了速記生畢業時每分鍾記錄應達100字,最高達170字的書寫速度要求。為我國速記教育作了有益嚐試。
民國建立後,臨時政府,北洋政府的國會都因襲清代資政院前例配備有專職速記員。民國初年蔡璋在北京開辦了速記傳習所,傳習所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上推廣了速記的學習和應用,速記術引起了教育界對提高學生書寫速度的興趣。
1913年4月17日,北洋政府教育部訓令,凡中學、師範學校,自第三學年起,選擇一種科目,由教員口授使學生練習筆記,一些學生被當時廣泛傳播的速記術所吸引,開始學習速記,之後民辦速記學校便應運而生。這樣,清末民初的速記教育出現由官辦向社會辦學,由專職化向民間普及的變化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