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清代的武科考試(1 / 1)

清代的武科考試沿襲明朝,也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也有武舉人、武進士之分,一甲三名也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的內容,頭場試馬箭,以縱馬三次發九箭,中三矢或四矢為合格。二場試步箭,發九矢中三或四矢為合格。再開硬弓、舞大刀、掇石。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種。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三種。弓必開滿三次,刀必前後舞胸花,石必離地一尺,達上膝或上胸。文字方麵,或寫策試,或默“武經”若幹字,因時代而不同。這是清代武科考試的大概。

在火器還未發達時,這種考試,本來也未可厚非。乾隆年間,屢次用兵,火槍已成為有力武器,於是一些有識之大臣向皇帝建議,是否武科考試改試火器?乾隆皇帝下諭雲:

“鳥槍雖係製勝要器,而民間斷不宜演習。山東王倫之變,幸群賊不諳放槍,易於剿滅,此顯而易屬者。”

這是說在乾隆三十九年,山東兗州百姓王倫,借用氣功治病,教授拳術,聚集眾徒弟,因壽張知縣發兵逮捕,於是起義,殺了縣官,攻陷堂邑、陽穀,進入河北臨清,勢欲威脅北京。乾隆命大臣舒赫德征討清軍。利用火器優勢,將王倫剿滅。因為起義隻憑弓刀等舊武器失敗很快。乾隆帝心裏十分清楚,因此他反對武科考試改用火器。因為如果考試改用火槍練習,火器就會在民間發展起來,這樣也會造成對王朝的威脅,所以乾隆皇帝不準改變考試內容。

正因為武科考試也使用愚民政策,所以一旦帝國主義入侵,清王朝本身既無力抵抗,而民間也隻能用落後武器抵抗新式的火器,所以難以遏製外敵的深入。道光以後,一連串的對敵屈辱、投降、割地、賠款,不能說與愚民誤國的武科考試製度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