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早期啟蒙教學的代表是孔子與蘇格拉底,他們都是運用對話法進行啟發教學的。但在孔子那裏,學生是作為提問者、未知者的角色而期待著已知者的答複,在教學關係上處於從屬地位;在蘇格拉底方法中,學者不存在角色期待,提問者兼答複者,未知者亦是已知者,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另外,孔子的方法囿於已知者對未知者的答複,這些道德真理是教師自動控製學生並向學生證明的,而非學生自我證明結果,因此很難排除說教灌輸成份;而蘇格拉底則把答問引向辯證法,他的方法是討論而不僅是問答。他努力創設平等氣氛,通過雙方對道德真理的解釋、演繹、證明等,使這種道德真理的確立,成為學者自我證明的邏輯推理過程,從而構成自我的道德認識,本質上使道德的培育變為一種智力活動,使說教灌輸的避免成為可能。
正文 第39章 中西早期啟蒙教學的比較(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