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曆史名城長沙市湖南大學校園,掩映於深山大壑、茂林修竹之中的嶽麓書院,據史書記載,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宋洞創建,實際創始時間尚可推到唐末五代時期。據南宋學者、曾是嶽麓書院山長的歐陽守道的記載,嶽麓實際是在唐末僧人智璿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成的。
從南宋到清代,代代有名人:陶澍、賀長齡、郭嵩燾、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譚嗣同、唐才常、黃興、蔡鍔、陳天華、熊錫齡、程潛等,更是嶽麓高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嶽麓進入學堂時期,又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鄧中夏、謝覺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毛澤東亦三次寓居嶽麓,問學於楊昌濟。似此一個學府培養出如此眾多的人才,不要說是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難於尋見。
曆史證明,嶽麓書院,包括改製之後的學堂在中國教育史上,是有它的突出地位的。嶽麓書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主張和教育方法,其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早在南宋乾道元年,張栻主張嶽麓要力糾時葬,把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培養放在首位,明確培養學生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治國安民;做官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要“致君澤民”,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為地主階級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服務。倘從官吏的素質直接關係到封建國家的治亂和安危而言,張栻的主張,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嶽麓書院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方針和方法。首先,書院始終把學生的品德培養放在首位。從張栻開始,幾乎所有書院的山長都把教育看成是倫理道德教育。宋、元、明各代,均以“忠孝仁愛”作為校訓,至清代,加上“整齊嚴肅”和“實事求是”,就形成了嶽麓書院16字校訓。如果說,在元代之前,嶽麓書院還偏重於道德和知識的灌輸,那麼,明清時期則更重道德的實踐,重視行為規範。清代山長王文清製定的至今嵌在講堂右壁的《嶽麓書院學規》18條,除6條講學習方法、態度之外,其餘都是講道德修養的。嶽麓注重學生品德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勇於踐行、關心民瘼的經世濟國的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僅為正史立傳者便有26人。
重視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是嶽麓書院的另一個特點。南宋時期,張栻就提出“徒學而不能思,則無所發明,罔然而已”的觀點,認為“學思並進”才會使學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時煥發創造精神。清代山長李文照指出:
學生要有闕疑精神。總之,在嶽麓書院的教育傳統中,不但重視教的方麵,而且更為重視學的方麵,不隻強調學什麼,更強調學了之後的發明創造。
值得提及的是,嶽麓書院的教育傳統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雖然,書院在總體上是以程朱理學為宗,但它並不排斥對其他學派的研究。千年之中,各學派的重要人物幾乎都在嶽麓中傳授過學術觀點,其中有閩學、陸王心學、漢學,乃至近代新學等,即使是對立學派,書院也能容之存在,相互切磋,從不閉門鎖戶。最為典型的是,清末康梁維新思想的進入。這些,不僅繁榮了嶽麓書院的學術,更促進了嶽麓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