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有一所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國第一所學院。唐朝末年,戰爭迭起,許多學校荒廢了,不少學者便來到白鹿洞教書講學,到了南唐升元中(公元937年—942年),這裏正式建為“訪山國學”。時至宋初,白鹿洞擴為書院,成了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哲學家與教育家朱熹、陸象山(九淵)、王陽明等相繼來此講學。朱熹鎮守南康(星子縣),在視察白鹿洞遺址後,多次上書宋孝宗,幾經努力,宋孝宗於1179年批準成立“白鹿洞書院”,修建大小殿宇書堂、樓榭亭台,外加蓮池小池、牌額石坊。涉貫道溪,過枕流橋,抬頭可見院東北的“禮聖殿”。它是書院主建築之一,是當年學生拜謁儒家鼻祖、教育家、哲學家孔夫子的地方。門上的兩塊額匾為:
“學達性天”、“萬世師表”。殿堂正中有唐吳道子所繪的孔子像、兩旁有72弟子賢人像。
朱熹製定的白鹿洞學規,對後人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博學、審問、憤思、明辨、篤行等,教育人要多讀書、多請教、多研究、多思考、多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