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又稱“武科”,是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專為考試武藝人才而設置的科目。武舉始創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廢於清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以武藝選拔武勇之才,在秦漢仕進製度中即有明確的記載,但將其正式納入科舉的軌道,則始於唐代的武則天時。
唐武舉考試的要求,據杜佑所撰之《通典》等史籍記載,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以騎射及運用武器為主的武藝,包括長垛、馬射、馬槍三項,是武舉考試中評定成績高低的標準。
二是身材、體力、體能等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包括步射穿劄、翹關、負重以及身材、言語五項,是武舉中選的基本條件。三是對一些特殊武器的掌握程度,如使用機弩發箭的平射和筒射等,是附加的選試項目。
唐時武考由兵部主持,每年考試一次,考試合格者,不論出身如何,官品高低,皆由兵部根據成績高低分別授以武職。唐武考存世僅90年,卻為後世開創了先例。
宋代,我國古代武舉製度的基本模式開始形成,這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宋代武舉製度在經曆了一個存廢過程之後被列為“常選之列”。
二、考試內容上,宋代取消了翹關、身材、負重等項目,但增加了兵書策義等軍事理論。
三、考試程序上趨於完善,開始分級考試錄取。
四、宋代創立了完備的武學,將武舉製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明清兩代,繼承並發展了唐宋時期的武舉製,並使之更加完備,更加製度化。隨文科製度變化,武考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在考試內容上,明清兩代堅持了策論與弓馬相結合的原則,其間前後稍有變化,明嘉靖初年恢複了馬槍、翹關,又增加了步戰武藝刀、劍、幹、盾等;清代除騎射外,增加了“技勇”一項,即開弓、舞刀、掇石,要求弓必開滿,刀必舞花,掇石必離地一尺。
17世紀以來,隨著近代資本主義製度的建立,世界科學技術飛躍發展,槍炮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滿清王朝奉行“閉關自守”國策,政治腐敗,技術落後,仍舊以馬、步射、弓、刀、石作為選拔武科人才的手段,這是導致清朝政府在對外戰爭中遭到一係列慘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