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古代家訓內容(1 / 1)

一般說來,家訓的內容包括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立誌、氣節、為政等幾個方麵,其中又以修身、處世、治家為最主要。因為是“家訓”,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於中國封建時代盛行宗法製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僅僅是父慈子孝,耕讀傳家,而且包括了相當部分的有關宗族禮法、墓域祠堂、田產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麵的規定。其中的立家以勤儉為本的思想、安貧樂道的思想、耕讀傳家的思想、教子當早的思想、教子當嚴的思想、齊家以和的思想、忍讓興家的思想、教子以正的思想,都是今天應該加以弘揚的。

封建士大夫曆來重視對子孫後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訓中,就是勉子立誌、勖子氣節、教子為學、飭子修身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家訓中所占比例極大,尤其在家書中,更是占絕大部分。其中如“誌當存高遠”、“有誌者當勉學以就業”、“做人要立決裂誌,奮剛大氣”、“君子憂天下不憂個人”等,足可讓人奮發;而“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為人當以貧富貴賤為末”、“清白之家,當以家聲為要”、“風波之來,先問有愧無愧”等,又足可讓人守定氣節,義不受辱;其他如反映戒驕戒躁、反躬自省、節欲製怒、忌滿求虛、等思想的訓誡之言,更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至於教子為學方麵的家訓,尤其是關於學習方法和治學態度方麵的論述,更是已廣為人們所知。

這部分家訓中的大部分可為今人所取法,或從中受到良多的教益。

修身也好、齊家也好,從政也好,與人相處是必須要碰到的難題。如何才能搞好與他人的關係呢?古代家訓中有關這方麵的教誨也是舉不勝舉的。擇其要者,如謙虛為立世之本、交接貴協與禮、巧偽不如拙誠、處世之道樹德不樹怨、做人須有寬和之氣、交友貴在得賢、不可妄議褒貶他人等,即使在今天,仍可以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準則。

我們固然應該肯定古代家訓中的積極向上、教子以正、注重個人修養、勤儉持家等好的一麵,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家訓中也存在著較多的封建糟粕和消極因素。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觀思想,宣揚明哲保身、樂天知命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宣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的封建綱常思想和封建宗法思想,宣揚循環報應、福祿前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其他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存天理、去人欲”等封建思想,在家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不過,在今天看來,其中的一些消極性東西已經是不攻自破,甚至無須特意加以批判、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