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古代家訓的體式(1 / 1)

中國古代的家訓包括家誡、家規、家範、家箴、庭誥、遺訓等形式,父兄以及長輩寫給子弟等晚輩的勸諭性家書,也可歸入。大體可分為家範和家書兩大類。

屬於家範類的,有家誡,如三國王昶的《家戒》、西晉李秉的《家誡》等;庭誥,如南朝宋顏延年的《庭誥》、清康熙的《庭訓格言》等;家訓,如南北朝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今人王利器謂此書當成於隋朝初年)、南朝王褒的《幼訓》、北宋包拯的《戒廉家訓》、南宋陸遊的《放翁家訓》、明龐尚鵬的《龐氏家訓》、清朱柏廬的《朱子家訓》等;家範,如北宋司馬光的《家範》、袁采的《袁氏世範》等;家箴,如元郝經的《家人箴》、明方孝孺的《家人箴》、明張英的《聰訓齋語》等;家規,如明徐三重的《家則》、清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規》等;遺令,如東漢趙谘的《遺書敕子胤》,三國時向朗的《遺言戒子》等。

上述的那些家訓都是專門寫下來,立此存照,訓誡家中子弟,以至傳至後代的,因此,往往比較係統,一般圍繞修身、治家、處世、教子等幾個大的方麵,條分縷析,麵麵俱到。有些家規,如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規》、司馬光的《家範》甚至連長幼如何行禮、子孫如何祭祀、墳地的樹如何栽種、來往親戚如何接待等,都一條條地加以規定。這部分內容盡管比較龐大,但今天已無多少價值。有些家箴類家訓,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語,加以編排、分類,讀來朗朗上口,對今人也頗有警策意義。有些家訓,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除了教子、治家等內容外,還涉及音韻、音樂、風俗等內容,簡直可以說是一部家教百科全書了。

具有訓誡意義的家書,是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書因人而異、隨事而寫、有感而發,盡管不很係統,但富有情感,語義幽長,詞氣真切,今天讀來,仍令人有蕩氣回腸之慨。在家書中,有的直接點出了訓子、誡子的主題,如西漢劉向的《誡子歆書》、東漢鄭玄的《戒子益恩書》、三國劉廙的《誡弟緯書》、三國諸葛亮的《戒子書》、南北朝時徐勉的《誡子崧書》、唐盧氏的《訓子崔玄緯書》,唐柳玭的《戒子弟書》、明徐媛的《訓子書》、清紀昀的《訓次兒書》、清曾國藩的《諭子紀澤書》等。另外一些家書則是在書信中隱含勸諭訓誡之意,如三國虞翻的《與弟書》、唐顏真卿的《與緒汝書》、唐舒元輿的《貽諸弟砥石命》、宋胡安國的《與子書》、明李際陽母的《與子書》、明彭士望的《示兒婿書》、清左宗棠的《致孝威、孝寬》、清張之洞的《與兒書》等。

與家訓的板起麵孔的訓誡相比,家書中的那些娓娓道來的長者之言,更富於感染力,更能啟發、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家書中不乏文情並茂的動人之句,如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彭端淑的“學之,則難者亦易矣;

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彭士望的“惟勉勉以求益,非汲汲於知名”,紀昀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左宗棠的“誌患不立、尤患不堅”等,都是家書中的訓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