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一生的教育實踐活動,在中國教育史上塑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師形象。他關於教師形象的基本要求被封建統治者奉為“師表”。
孔子塑造的教師形象由兩個基本內容構成。第一個是“學而不厭”。“學”是教師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以“樂道”、“不厭”的敬業精神,通過“時習”、“自省”和“無常師”等形式進行嚴格的教學能力的訓練。“時習”和“自省”,也就是自我進修。這是孔子教師形象中無休止地自我進修的重要特征。
為師的進修特點不在“無師”,而在“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入太廟,每事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接受來自學生的啟發,“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悅”。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學記》發展成“教學相長”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
孔子把“樂道”看作是比“不厭”更高的要求。他說: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能如此“樂道”,才能有不懈的“時習”,深刻的“自省”和廣泛的“無常師”。由“不厭”達到“樂道”,由“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上升為忘卻個人得失,操心弟子學業,這就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
第二個內容是“誨人不倦”。它所強調的是教師忠誠教育事業的精神。“學而不厭”重在以“樂道”的態度修己,“誨人不倦”重在以同樣的態度教人。這就從兩個方麵將教師的教育能力和對待教育工作的態度統一起來。
孔子認為,教育學生首先要循循善誘。憤則啟之,悱則發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次要以身作則。培養德行,言教不如身教。在許多場合孔子常取“予欲無言”的態度,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認為既言,就要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不言,則要樹之以榜樣,立之以規範。言與不言並重,善誘與身教並行,使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此大大深化和擴展了。
孔子強調“不倦”的精神,一方麵是要求教師必須忠誠教育事業,另方麵又以這種忠誠的精神充當教育、感化學生的重要手段。所謂“予欲無言”、“其身正”、“欲罷不能,既竭吾才”等,正表現出孔子充分利用其誨人的不倦態度影響、激發和培養著學生對學習的不厭情緒或興趣。
孔子還很重視教師的內在儀態。“貧而不改其樂,富而好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教師的外在儀表,也很講究,即所謂“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