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宣水墨動畫的遙遠絕響
電影
作者:陸支羽
中國動畫大師馬克宣走了,因肺癌於4月6日5點15分在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455醫院逝世,享年76歲。他曾說過:“我對動畫是很敬畏的,40多年了還是很敬畏。做不好、不能承受的東西寧可不做;做些馬馬虎虎的東西更覺得對不起它,是一種褻瀆。”殊不知,一生保留著中國動畫電影黃金時期的完美主義與工匠精神的他,是不是也覺得有些疲累了呢?帶著整個世代的童年記憶,他也歸隱去筆下那如世外桃源般恬淡的山水之間了吧。
1959年,剛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的馬克宣被分配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那是建國後中國動畫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美影廠,馬克宣先後擔任了原畫師、動畫設計、美術設計和導演,在40餘年的時間裏參與了30多部美術片的創作。並非動畫專業出身的馬克宣,在初進美影廠的發軔階段就在《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大鬧天宮》等一批優秀的中國動畫電影中擔任原畫師,磨練著畫技與動畫實踐。往後,馬克宣又參與了《天書奇譚》《哪吒鬧海》《三個和尚》《山水情》《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等膾炙人口的國產動畫經典。
破舊立新:
中國學派的黃金時代
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出了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轟動世界。這部僅僅隻有14分鍾的動畫短片取材於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第一次成功突破“單線平塗”的動畫技法,而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創作中,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麵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
《小蝌蚪找媽媽》誕生時,馬克宣的身份是原畫師助手,被稱為“阿達先生”的徐景達則是原畫師之一。馬克宣曾說,“對於水墨動畫,現在一些人可能有誤解,認為主要是靠拍攝,我認為這個看法是片麵的。水墨動畫是在動畫裏麵采取的新畫法,並采用攝影的重複拍攝手法加以表現。它主要還是動畫裏的新辦法,攝影隻是手段之一,連畫法也是不一樣的。”
曾經,由於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贏得交口稱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競爭,就連動漫產業發達的日本也稱中國水墨動畫為“奇跡”。毋庸置疑,那曾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而以美影廠為代表的中國動畫獨具一格,被稱為中國學派。而中國動畫電影能以“中國學派”享譽影壇,水墨動畫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最重要因素。
在《小蝌蚪找媽媽》成功“讓齊白石的畫動起來”之後,特偉與錢家駿再度聯合執導《牧笛》,馬克宣擔任原畫師工作。《牧笛》根據李可染的水墨畫風創作,氣勢凝重蔥鬱,與齊白石大有不同,該片完成後再次在國際上贏得廣泛聲譽。隨後便是鼎鼎大名的《三個和尚》與《哪吒鬧海》,兩者都是由馬克宣擔任首席或主要動畫設計、美術設計的傳世作品。
《三個和尚》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而成,通過三個和尚沒水吃、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直至後來三人合作吊水的情節,提倡了當年盛行的愚公移山“人心齊,泰山移”的新精神。當年,《三個和尚》從各大國際電影節上捧譽而歸,其中還包括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等,一時風光無限。時至今日,本片也依然是70後、80後們的珍貴童年記憶。
而《哪吒鬧海》則有幸成為1979年法國戛納電影節上展映的第一部華語動畫長片。有人曾戲稱,《哪吒鬧海》可與1926年的第一部中國動畫片《大鬧畫室》,以及後來的《大鬧天宮》並稱為“大鬧三部曲”,可見最偉大的中國動畫往往都源於“鬧”,追根溯源則是源於對權威和生活秩序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