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東看來,中國電影近年來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正是所有人達成共識,將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分家,不光是政府,製片公司和導演都是如此,“應該在藝術和商業間架起一座橋梁,將兩者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他舉例賈樟柯的《天注定》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有一點武俠,有一點動作,還有他的電影語言的探索,比之前的作品更有商業前景。
如今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市場成功的,幾乎都是好萊塢模式的製作,全世界的主流市場也都在跟隨這一模式,包括中國。
首先我可以找到一個反例:印度電影,在印度獲得成功的影片並沒有追隨好萊塢模式,好萊塢想要占領印度電影市場還差得很遠。另一方麵,對於剩下的世界,你說的確實有道理,但我們並不是要讓好萊塢模式消失,而是給其他種類的電影讓出一點位置,在中國也有很多觀眾對好萊塢主流類型之外的影片感興趣,人數多到足以形成一個目標明確的小眾觀眾市場,在其中工作的人可以憑此生存下去。這在法國通常被稱作藝術實驗院線發行。隻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社會公共行為支持,或者來自國家政策,或者來自每個城市,這樣的做法要比實施眼前的商業模式有更多價值,外麵的世界和中國普通人才有更多可以分享的東西。
比如說,中國政府投資巨額在全世界建立了孔子學院,卻沒有真正在內容上下功夫,應該向西方觀眾展示什麼?展示中國異域風情的習俗當然很好,不過,還有很多中國當代藝術,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畫廊看到中國藝術家的成果,在中國卻很少見。有些事情必須向前演變,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哪怕隻有5%的少數比例,但是在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觀眾數就已經很多了。大多數人會去看《變形金剛》這樣的大片,但是還有位置留給其他種類的電影,這樣事情就會運轉開來,不再是幾部小眾藝術電影的事情,而是在其領域也產生影響。
你不僅關注中國電影發展,同時還對世界範圍內不同地區的電影有很多了解,是否發現亞洲各國電影之間有相同之處?中國可以從其中成功的國家中找到哪些借鑒?
我不覺得亞洲各個國家的電影有相同之處,各國的情況不一樣,在亞洲各國間的相同之處毫不比某個亞洲國家和某個拉美國家的電影相似性更多。中國電影和任何國家都不同,印度電影也和其他任何國家不同,韓國也是……日本電影和西方比較接近,因為受西方電影影響比較直接,更深刻。泰國電影、菲律賓電影有點像墨西哥電影,非常地域化的工業,而且作者都非常邊緣化。中國可以到別的一些國家去尋找經驗,然後根據本國國情加以采納,尤其是法國電影體係,中國電影人觀察並了解它的運作,然後將它轉變成適合自己的體係。
中國電影市場如今非常繁榮,不過似乎電影質量沒有達到同等高度,在你看來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的確是這樣。好萊塢電影也是追求經濟效果,不過卻有好作品出來。因為他們的電影工業曆史很長,和中國電影工業不同,好萊塢接受那些獨立製作,並將他們的優點加以吸收並不斷更新,有的獨立製作人進入體係後迷失了自己,還有一些人則堅持下來,像馬丁·西科塞斯,他拍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電影,交換條件就是接下來拍自己想拍的電影。而今天類似於好萊塢體係的中國大製作公司卻和獨立製作是對立的,似乎彼此間心存芥蒂,從來沒有像好萊塢那樣,和獨立製作是時合時分的交織關係。這是雙贏,獨立製作人因此可以拍攝原本沒有條件拍攝的作品。我想中國電影在這方麵還有很多可以前進變化的空間。
和中國電影市場內部的繁榮相反的是海外市場並不樂觀,除了賈樟柯、張藝謀、王兵等個別有國際聲望的導演,大多數導演的作品都很難在大屏幕上看到。在你看來,這個局麵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影片質量還是發行不力?
我認為第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觀眾缺乏好奇心,他們總是觀看一樣的東西:自己國家的電影和美國電影(這也是中國觀眾的做法)。建立新的觀影習慣需要時間。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觀眾非常喜歡看香港電影,今天也可能再創造出世界觀眾喜愛的中國電影新形式,不過這需要時間和努力。賈樟柯或者王兵的作品永遠也不會有幾千萬的觀眾,但是他們的電影需要被看到。他們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影片本身的票房收入。這應該是電影節和影院的工作,讓影片得以展示,同時由影評人伴隨並支持影片。
中國一些著名的電影明星開始漸漸涉足好萊塢大製作,您認為前往好萊塢發展是一條有效的職業發展道路嗎?
李小龍、成龍以及李連傑都證明了亞洲明星可以在西方成為影星的,不過這些都是特例。對於好萊塢來說,對中國影星的使用有一點輕蔑的味道,就像《藝伎回憶錄》由一個中國影星來扮演日本人,因為對西方來說,都是亞洲人。我想真正對此的答案應該是,起用自己的明星,發展獲得國際認可的中國本土電影。
4關於影評人的作用
“不要害怕從自己的印象、感受出發”
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影評人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演變,你如何看待今天專業影評人的工作?為了更好地適應變化,影評人需要在哪些方麵做出努力?
因為互聯網,今天寫影評和影評職業的分離更加明顯。同樣是因為互聯網,喜歡電影的年輕人有機會撰寫優秀嚴肅的影評文章,在網上發表,收獲很多讀者。在歐洲、美國和南美這樣的情況有很多,也許中國也是。互聯網擴大並年輕化了影評人隊伍,影評我指的是經過思考,而不是簡單的“我喜歡”或者“不喜歡”這樣的評論。傳統媒介繼續存在有很大困難,將影評作為職業越來越難。最好是可以有一份其他的工作,然後將影評作為樂趣,因為它確實有意思。
中國影評人處在一個非常商業化的背景下,大多影評人很年輕,你對他們的建議是什麼?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拒絕將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分家,所有的電影都值得去看並且點評。我的第二個建議是盡可能地看很多不同種類的影片,並且習慣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去拍電影的思維,而不是期待所有的電影都是一種模式。
不應該把自己放在其他人的位置,對自己說我很喜歡,不過很多人可能不會喜歡,或者相反的情況。我認為不要害怕從自己的印象、感受出發,但是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情感上。影評是從自己的情感出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借助文字,對影片內容進行思考,經常可能是有導演和編劇考慮之外的一些東西。一部影片就像是一個“人”,它很複雜,比表麵看到的更隱秘。應該幫助讀者更好地做好見麵工作,去理解它,之後哪怕是影評人不喜歡也已經不重要了,讀者可能會愛上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