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獨家對話《電影手冊》前主編讓—米歇爾·傅東“中國電影應該創造自己的模式”(2 / 3)

讓-雅克·阿諾在加拿大拍過《熊的故事》,在東南亞拍過《虎兄虎弟》,現在又在內蒙古拍攝了《狼圖騰》,對我來說卻始終是一樣的技巧和風格,也就是那種廣告拍攝風格。它是製作嚴謹,對電影本身和人都有著強大控製力的作品,我們很清楚這是部有關動物的影片。這是廣告模型,配之具有吸引力的動物片製作模式。對動物野性的描寫很虛假,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野性,無論涉及到狼、熊還是老虎。

作為影評人,你是否感受到相比較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今天國際影評人對中國電影的興趣已經在減退?

(沉思)的確是這樣。八九十年代是西方對中國電影的一次大發現,大家都很有興趣,之後就過渡到另一類中國電影了。80年代初可以說是對中國電影藝術的世界級別的發現,幾乎在同一時期彙集了很多偉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陳凱歌、田壯壯,稍後還有王家衛等人,他們屬於世界電影曆史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況在之後就沒有出現了,我們沒有看到類似的大師出現,事實上在我看來,之後出現的最了不起的導演隻有賈樟柯。

2關於中國電影的地位

“中國電影和國際的交流並沒有實際效果”

經曆了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影熱後,今天,國際影評人對來自中國的電影關注已經減弱。如果說從電影產業和電影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現階段的紅火局麵還會繼續;從電影文化角度,不注重創新和多元化,培養電影觀眾,則很難得以真正發展。僅僅是自得其樂滿足市場票房增長,不能放眼國際清醒意識到中國電影的實際地位和分量,並從長遠和本質上努力發展民族電影工業,要談影響世界電影文化版圖,也隻能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今天的中國電影發展已經今非昔比,好萊塢大型製片公司之外,各大重要影展也都對中國伸出擁抱的雙手,在傅東眼裏,世界影壇對中國表現的熱情來自利益驅動,更多是看中了中國巨大的商機,將電影作為一個產品來交易,並不能給電影藝術發展帶來什麼真正影響。中國電影和世界交流的真正關鍵,是需要有政府政策扶持引導,建立有效的院線發行渠道,可以有更多種類國別的電影出現在中國市場,才能建立真正的交流平台。

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向世界敞開,越來越多的中外合作,外國導演也紛紛到中國拍攝,就像兩位法國導演,你怎樣看這一現象帶來的效應?

(猶豫)其實對我來說這個現象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討論中國電影和中國導演本身的發展。你提出的這些都是在一些特定時間背景下存在的案例,尤其是中法合拍協議簽署後出現的機會。

它會給中國電影帶來一些正麵積極影響嗎?

不會太多。中國人知道怎樣拍電影,不需要向西方人學習,可能個別方麵,比如特效等複雜的技術美國人會有幫助,因為它涉及到最尖端最前沿的技術。而涉及到電影語言本身,從1905年開始,中國人就知道如何去拍,不需要西方來教授,我希望中國電影可以保持最大限度的中國化。當然,一個法國導演真的有個性化的電影項目去中國拍攝,為什麼不呢?就像一個中國導演到法國來拍電影,想法來自他的內心。那種刻意的因為經濟因素去製造的拍攝機會,彼此的關係並不平等。我說的不是彼此學習,大家互相學習永遠是好的。也許這樣的合拍還會有一些,包括那些美國導演去中國拍攝,但這一趨勢不會持久,意義也不大。對我來說,中國電影的未來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擁有如此巨大的文化財富,代表著世界精神的一部分,從曆史、空間和人文角度,還有色彩、音樂……可以拍出成千部好電影。不光對我,對整個世界來說,真正有關中國的電影比西方導演去中國拍片都更重要。

你參加世界各地的電影節,會發現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主流電影節,幾乎都設有論壇討論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外合拍機遇,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這一現象不關電影本體,而是西方世界在很長時間後,終於明白了中國當今發生的一切: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需要和中國打交道做生意,這並不僅限於電影工業,飛機、輪船,甚至洗衣機和鞋……電影也是一個經濟實體,存在巨大的市場和金錢利益,世界上許多富有的人都在中國,因此需要到中國去找合作夥伴。這和製鞋、釀酒產業都是一個道理。

中國電影在大型電影節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參與各種論壇,這些投資最終在世界電影市場上有實際效果嗎?

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對我來說,現在中國電影的實際問題,是在電影院這一環節受到阻礙。電影院不能夠展示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而隻有單一一種,也就是中國或者外國的大製作商業片。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有這一天,建立起一係列小型影院作為補充,法國、波蘭、墨西哥或者美國獨立電影可以在中國放映,這時候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論壇才算建立起來。

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和國際的交流並沒有實際效果。一方麵是藝術家在各類電影節上參與,另一方麵是那種單一的美國和中國大片,再加上讓法國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片子,例如呂克·貝鬆製作的影片在院線放映:除了法國人把它當作法國片,所有人都以為它是美國片。因為製片是法國人,法律角度來說它算作法國影片,但是觀眾看到的影片和法國電影並沒有什麼關係。

想要改變中國電影的關鍵,是影院發行渠道的改變。如果可以在每個大城市有2到3個藝術院線發行其他類型的電影,各種報刊、電視、網絡進行跟蹤報道,接著還會在電視上播出,有衍生音像製品出售,這才是唯一真正重要的互相交流,否則大家可以繼續簽訂很多合同,但不是西方從中國圈錢,就是中國從西方圈錢,對電影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效果。

“中國製造”已經影響了世界經濟領域的很多方麵,你覺得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它會對或者已經對世界電影工業帶來重要影響了嗎?

截至目前,中國電影工業還沒有充分的自我身份確認,至少它在國外運行時,這種效果還沒有出來。也正是因此,在我看來,中國電影不應該照搬好萊塢,這意味著它將永遠在好萊塢之下,它應該創造自己的模式,就像以前的香港電影,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觀眾感興趣。

你走遍全世界,了解世界電影版圖,如何定位中國電影在其中的位置?

今天,中國電影很重要,有幾個了不起的電影大師,我很期待在不久後的戛納可以看到侯孝賢和賈樟柯的新作,他們屬於世界級電影大師中的一員。我也很高興去年柏林電影節刁亦男的《白日焰火》獲得金熊獎。

你說的都是個例,如果綜合看中國電影工業的實力,它在世界電影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嗎?

不,一點都不。

3關於學習好萊塢模式

“要從獨立電影中汲取靈感和創新”

對於全世界主流電影追隨的好萊塢商業模式,傅東並不簡單排斥,隻是認為應該給其他種類的電影留下發展空間。而好萊塢對待獨立電影並不完全排斥,懂得吸收借鑒獨立製作靈感和創新的態度,尤其值得中國電影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