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重視素質教育,引導做人觀念(2)(3 / 3)

當然,即便這樣,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拋棄所有先前的印象和多年來對孩子累積的具體了解。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父母親在做這樣的小幅度的調整後,這種“科學家式”的觀察和認識會對你客觀判斷孩子大有幫助。

在此推薦一個優秀家長的做法:

她有個6歲的女兒,從4歲開始,她針對女兒依賴性強,獨立性差這一點,采取了一項措施,就是母女之間開展“獨立自主評比”。母親與女兒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月設計一個評比欄,內容由簡單到複雜,最初給孩子設立了以下項目:洗臉、刷牙、穿衣、搬座、洗腳,而母親也根據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有針對性地列出了以下項目:早晨跑步、晚上健身、堅持寫日記、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認真學習、不發脾氣。每做好一件事,就在評比欄上貼上小紅花。

她們展開評比競爭。孩子為了多得幾朵小紅花,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最初孩子的出發點是為了多得幾朵小紅花,但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一個月下來,如果晚上不刷牙、不洗腳,孩子還睡不著呢!

另外還要允許孩子有反複。孩子畢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齡人的角度去跟她比較,有時故意做得差一點以激起她超越別人的信心,有時多得幾朵小紅花,鼓勵她去競爭,努力做,超過母親。一段時間後,有些習慣養成了,就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如:自己找東西、別人說話不插嘴、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等,這樣反複進行,一個又一個良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與其進行空洞的說教,不如親自去做。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堅決不合作,那你別無選擇,隻能給予他適當的懲罰。

意:孩子成長需要磨難

最令家長們煩惱的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總要家長督促,對各種學習活動都缺乏興趣,提到做作業、練琴、畫畫就頭痛。

這些,都是孩子意誌力薄弱的表現。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常常表現得缺少主見或獨斷專行,優柔寡斷或冒冒失失。他們控製不了自己的衝動,缺乏恒心和毅力。

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常是導致孩子意誌薄弱的根本原因。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減少了孩子麵對並克服困難的機會;家長采取專製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做事畏縮、猶豫、缺少主見;對孩子的管教太多,限製了孩子獨立計劃、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使孩子的行動缺乏主動性。

嬌懶並非天生:都是父母慣的

據有關方麵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進行的不完全統計:美國為72分鍾,韓國為42分鍾,法國為36分鍾,中國則為12分鍾。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剛會走路的孩子,就有了幫大人做事的要求,2歲時會幫著遞送物品,3歲時便產生了參與成人生活的願望,4~5歲時就能自己收拾玩具、衣服和洗刷自己的碗筷,這說明孩子的嬌懶不是天生的。

從人的本能來講,孩子是願意做事的,隻怪父母過分照顧,事事都要包辦代替,才使孩子養成了不勞而獲、嬌懶依賴的惡習。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百般憐愛,於是獨生寶貝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什麼事也不沾邊,十幾歲時連自己的衣服也不會穿,老夫婦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讓兒子出去學點本事。臨走時,老婦人給他烙了張大餅,中間挖了個洞,套在兒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曉得,這個寶貝兒子吃完了脖子前麵的餅,竟不肯費神轉一轉,結果脖子後麵還掛著餅,卻餓得兩眼昏花,嗚呼哀哉了。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把孩子視為寶貝,怕孩子跌倒摔傷便不讓孩子盡情地玩耍,不給孩子機會鍛煉身體。怕孩子用壞了腦子便不對孩子進行教育,不讓孩子讀書。這都是愚蠢的做法。這麼做隻能使孩子成為一個什麼都幹不了的廢人。

文化背景不同,對待孩子的態度也不一樣。當孩子在馬路上摔倒時,美國的母親隻說三言兩語,然後,隻是看著孩子直到他站起來為止。中國的母親大多數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而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複與孩子一起摔倒,卻並不去扶他。

就是說,美國人是以鼓勵的語言幫助孩子站起來;非洲人是以父母摔倒後自己站起來的無聲行動教育孩子,從側麵幫助孩子自己站起來;而中國人則親自動手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其實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大人隻要讓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準備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得出“結論”。

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玩物,認為孩子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幹,一切都包辦代替。結果使多數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卡爾的母親從嬰兒時期起,就耐心地教他幫媽媽扣衣服上的紐扣。盡管他不會扣,很費時間,但是他的母親認為這是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耐心地讓他扣。這是非常有益於兒子鍛煉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