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威廉氣喘籲籲地從外麵跑回家,什麼話也沒有說就跑進自己的房間。沃爾夫看出他顯得驚恐萬分,趕忙去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威廉一言不發,無論怎樣問他始終也不肯說一句話。沃爾夫感到非常奇怪,他還認為是有人欺負了自己的兒子。
“沃爾夫牧師……沃爾夫牧師……”門外有人叫了。
當沃爾夫牧師走到門外時,看到了一個滿臉怒氣的農婦。
“太不像話了,沃爾夫牧師,您應該好好管教您的兒子。”
沃爾夫很驚訝,他一直以為自己的兒子是個好孩子。有什麼事會讓這位農婦那麼生氣呢?
“請問出了什麼事嗎?”他大惑不解地問。
“您的兒子帶著其他的孩子來偷我們家的雞。這不是第一次了。以前我們家的雞無緣無故地失蹤,我還以為是魔鬼幹的,但今天我發現是你的兒子威廉幹的。您是牧師,不能教孩子幹這種壞事……”
原來,有很多次,那些孩子指使威廉去偷農婦家的雞,並一起在野外烤著吃。
後來,沃爾夫牧師再也不讓兒子和那些壞孩子玩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孩子如果沒有玩伴就會變得自負或者任性。
但如果不加選擇地讓孩子們在一起玩,他們就互相逞能,就有可能變成利己主義者,有可能沾染上狡猾、虛偽、說謊、任性、嫉妒、憎恨、傲慢、說壞話、爭吵、打架、誹謗、挑撥等壞習慣。
在小卡爾的成長過程中,卡爾?威特並不是絕對禁止他和孩子們一起玩,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監督下讓他們相互進行有限製的接觸。由於是有限製的接觸,孩子們就不致串通一氣去幹壞事。前麵提到的那些弊害自然也就避免了。
對小卡爾這樣的限製,結果證明效果非常好。由於他沒有沾染上各種惡習,就不會同別的孩子爭吵和打架。即使有的孩子惡意挑釁,小卡爾也可以巧妙地避開。因此,凡是和小卡爾接觸的孩子,很快就喜歡上他了。
正視孩子的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妨礙兒童身心健康和智能發展的行為。問題行為在心理上可表現為情感、性格特殊,如狂妄自大、任性撒嬌、自卑、孤僻、暴躁、厭學等,在品德上可表現為不守紀律、欺侮同學、惡作劇、不講理、打架、偷竊等。
麵對兒童的問題行為,家長首先應冷靜。人各有長短,家長要承認差異,允許失敗。
在操作方法上,對孩子現在的缺點,盡量少講,不要老講他很糟,那會讓孩子覺得一片漆黑,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
對於孩子做錯事,要對事不對人。好孩子是永恒的,好孩子不一定不做錯事,一定要把人和事分開。
比如關於遊戲機,主要看你怎麼對待。孩子迷戀遊戲機的原因在於它能滿足孩子,讓許多在現實中得不到賞識的孩子,在遊戲中得到了滿足。現實中許多孩子是通過遊戲機進入電腦世界的,因此許多玩遊戲機的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不要認為打遊戲機的孩子都是壞孩子。
對於迷戀遊戲機的孩子,一是要轉移注意力,二是要誘導,與孩子一起製定規則,雙方商量遊戲時間,把打遊戲機作為調劑精神的一種方式。
再比如說小男孩調皮,老是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的。媽媽批評他:“你看你老是這個樣子,你真是讓我傷心透頂了,我工作了一天,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這是許多家長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一批評就“對人不對事”,用“老是”“總是”等字眼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頭直接指向孩子的品性,加重了孩子心中的罪惡感,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
她本來可以這樣說:“你看,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髒了,媽媽很生氣,希望你下次不要這樣。”
孩子就會明白,媽媽生氣了,因為我弄髒了衣服,這件事我做錯了,而不會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許多家長的“無形暴力”——語言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有些家長很文明,堅決不打孩子,但不滿的情緒總會有的,怎麼發泄?通過語言。
有些很直接:“你笨死了!你完蛋了!你真給我丟臉!”有些很含蓄:“做一個人,應該……應該……否則……否則……”總之一個共同的潛台詞:“孩子,我不相信你,你不行,你要努力。”孩子的自信於是被肢解得一塌糊塗。
如何糾正這些錯誤的行為習慣?
下麵的一個實驗是一位美國兒童教育家推薦的,它可以成功地協助父母親客觀地觀察他們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張紙,寫下常用來描述你女兒或兒子的詞彙或言語。其次,將這張紙撕碎丟進垃圾桶。最後,謹慎地思考你的孩子,並嚐試以全新的眼光觀察他或她,完全拋開先入為主的看法。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評價擱在一邊,當你的孩子在進行正常的每日活動時,不加幹擾地從旁觀察他或她。最重要的是,搜尋那些使你的孩子顯得獨特的積極性。
這種方法有兩個好處。第一,收集到的資料相當客觀,因為這時所觀察到的正好是你的孩子在自然情況下未受你幹擾或操縱的行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時的資料,因為你觀察到的是孩子正在發生的行為,不是過去發生或未來可能發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