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重視素質教育,引導做人觀念(3)(1 / 3)

讓兒子從小就幫母親扣衣服扣,除了練習手的動作外,還培養了他幫助他人的觀念。後來,卡爾母親還教兒子自己穿鞋、穿衣服。即使很忙,她也要花時間教兒子自己穿脫衣服,因為這是對孩子的教育。

有一些父母為了叫孩子聽話,就用可怕的故事嚇唬孩子。用惡魔和幽靈等嚇唬孩子是非常有害的。這樣會使孩子滿腦子充滿恐怖的故事,當他們承受不起之時有可能會精神錯亂。應當使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由於孩子信任父母,父母說的話他們都信以為真。所以,隻要父母注意引導,孩子就不會怕黑暗等。

當今的孩子,物質享受大都不缺,文化生活也比先前豐富了許多,所缺的恐怕要數吃苦精神。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年輕時吃點苦,能增長許多見識,受益是無窮的。一個人一生若不曾嚐過吃苦的滋味,才是一件悲哀的事。君不見,在中國數百位帝王組成的皇帝群中,除了那些艱苦創業的開國皇帝外,有所作為的能有幾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無憂無慮的帝王生活使然。

再看當今的一些孩子,不也同樣享受著“帝王”般的待遇嗎?把他們戲稱為“小皇帝”,倒是極為確切的。做父母的,甘心為子女當“保姆”甚至是“孝子”,這種環境能培養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父母的這種做法,決非好事。因為,孩子總有長大的那一天,總有離開父母之時。總是在父母編織的網中生存,等到該自己編網了,就無從下手。民間有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苦難中,環境逼著他們自強不息,也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

因此,當今的父母,對子女表現出的“享樂意識”,是放任不得的。麵對子女過高的物欲,應該有勇氣說:“孩子,這東西太貴了,咱們買不起!”讓孩子的幼小心靈產生震動,曉得這個世界上,還有不能滿足的欲望!甚至,做父母的還可以為子女創造一個能夠培養吃苦精神的外部環境。

當今的父母,一般都是從貧困中過來的,但也常以“時代不同了”為借口,不再用“吃苦”精神來激勵孩子。長此下去,一代人驕嬌成習,不思進取,那就可悲而危險了。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去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這樣也就等於在對他們說:“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氣。”

如此一來孩子會感到危險,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如果孩子不自信,哪來安全感呢?

我們知道,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無能的時候,會本能地到父母那裏尋求慰藉,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會給自己以溫暖與支持。因此有些孩子一直依賴父母。

一些在此方麵有心理障礙的孩子,通常高度依賴別人。因為他們沒有自信,自己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為了支持自我,他們在思想、價值和行為上都依靠別人。他們按照父母或其他權威者的樣式思考和行動。由於他們精神世界的寄生性,當他們依賴的權威體係一旦坍塌,他們通常會陷入一種絕望而危險的境地。

有個孩子的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倍加疼愛他。當孩子4歲時,母親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當他長得再大一些的時候,他仍然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扣衣服上的紐扣,也不會穿鞋。而和他同齡的孩子這些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有人告訴他的母親,應該讓他學習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因為像他這麼大的孩子應該學會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親卻說:“我愛我的兒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

這位好母親並不知道,她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實際上,她對兒子的愛是對兒子的可憐。她認為她是一個好母親,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了孩子,卻不知道她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告訴兒子:你是無能的,沒用的,不行的。這種超常或過分的愛引起的負效必然很多。

母親這樣的無私行為實際上是自私的,因為她忽略了兒子本身成長發展的需要。

等孩子長大之後,這位母親還是一如既往,不斷地替他做這做那。而孩子這也不會做,那也不願學,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沒有勇氣和同學們在一起。

這樣的孩子,將麵臨一個陌生的世界,毫無準備。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威特倫曾花費40年時間追蹤觀察了256名波士頓少年的表現。結論是:從小愛勞動、能幹事的孩子成年後,比從小不愛勞動的孩子收入多5倍,失業少16倍,健康狀況也好得多,生活過得更美滿充實,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

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去做

台灣神童王乃慶有擺弄錄音機的愛好,結果,弄壞了好幾台。有朋友勸其父母:“老王!你們並不是經濟環境很好的人家,像你這樣拿錄音機給他玩,兩三歲的孩子當然很快就會玩壞,你有多少錄音機讓他玩呢?”